近来,由于市场整体下行,很多声音在讨论:A股是不是牛已去,熊已来?咱们用下面4个核心指数来看下:沪深300- 代表超大市值、价值型公司创业板指- 代表大市值、成长型公司中证500- 代表中大市值公司中证1000- 代表中小市值公司总结下:超大市值价值股2021年2月见顶大市值成长股2021年7月见顶中大市值股2021年9月见顶中小市值股2021年12月见顶其实不仅跌的节奏不同,大家在涨的时候节奏就还是15年的牛市,各大板块几乎都是同时见顶,之后开启泥沙俱下的惨烈模式。所以,固有的“牛市搏一搏,单车变摩托”思维,要转变一下。不能一味寄希望于牛市,今后重行业和个股,轻大盘和指数,才能有所收获。更直白地说:2019-2021年A股并没有出现类似于2005-2007年、2014-2015年的全面性大牛市,至多算是结构性牛市。同理,根据目前的市场流动性、走势和估值判断:虽然2022年A股主要指数下行的可能性更大,但出现类似于2008年、2018年的全面杀跌的大熊市的概率也非常低,大家不用过度恐慌。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今后的A股,难有盛夏,也难有凛冬。只要你不是一手的高位股、垃圾股,那么2022年在视频号直播交流的优质银行股(兴业银行),今年都有不错的表现。从这些个股近期的走势上,我们完全看不出“市场凛冬将至”的痕迹。而估值上,虽然涨了一波,但它们当下的综合估值依然处于历史10年、5年的较低百分位水平。这些价值股的业绩预期增速较低,未来3-5年的年复合增速通常只有5-15%,在行情热时资金看不上它们,目光都投向了高成长的、好讲故事的赛道股上。而当行情冷时,资金的风险偏好降低,这些低估值的好学生就有了超额收益的机会。……此外,过去过热的赛道股们,今年是否有机会?在中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些热门股的成长性没有问题,虽然受国内政策、国外打压等因素的影响,但近来资金的抛售更多只是价格向价值中枢的回归。当这些资产的估值有了足够的吸引力,资金就会再次买入。资本市场循环往复的故事。只不过,我们也要尊重市场、尊重趋势和周期、尊重钟摆理论,要明白股价的下行通常是有惯性的。对于明显处于下跌趋势的股票,一定要保持耐心,只有在估值很低、安全边际很高,或者趋势企稳时,才是下重注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