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个月物价数据持续低于预期,算不算是通缩的表现?
通缩是什么概念?
通缩意味着经济衰退,这当然会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对此,央行做了一个评估:中国经济不存在长期通缩的问题。从通缩的定义上看,完全正确。
通缩一般指通货物紧缩(deflation),货币量减少,货币流通速度转慢,这样货币价值开始高估,钱变得值钱了,物价开始下跌。
我们的货币量减少吗?
相反,印钞机一直在加班,从未有休假;过去十五周,M2增长了50万亿,这是什么概念?当年世界金融危机时,中国一把甩出去了4万亿投资,惊掉了全世界的下巴。
这些年来,M2的增长太给力了,怎么会出现通货紧缩?
央行的结论完全正确,这也表明,印钞机将继续为流动性做贡献。
这就有了个问题,既然不缺少流动性,为什么汽车、房子这些大消费在降价?更为矛盾的是,。昆山新楼盘降价立即被叫停,不允许大幅降价,特斯拉汽车降价也被嘲笑为恶意降价。
应该说,楼市的价格非常特殊,有明确的限跌令。
限跌是逆市场的行为,正常的市场条件下,价格是供求关系的调节工具,通过价格的变化保持市场的平衡,如果价格工具失灵了,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情况,市场将充满了假象。
比如:现在房子卖不出,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降价,昆山的两处楼盘打了七折,如果还是卖不出去,那就继续降;这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判断楼市的走势,卖方与买方也很容易确定一个合理的价位。现在一限跌,买方卖方都晕圈了?二手房市场双方很难谈的拢,买方赌的是你卖不掉,直接来“捡漏”,上来先砍一半,成交量立马下来了。这就是价格工具失灵的后果,百害而无一利。
既然行政手段干预价格是逆市场化的行为,实际呈现于我们的也是销量每况愈下,楼市一片沉寂,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限跌背后的逻辑又是什么?
在土地财政,如果允许房价下跌,会跌多少?北大国发院的姚洋说40-50%,非主流学者谢国忠说70%,跑到美国的翟山鹰说80%,王健林说20%。
谁说的对?
王健林说的对。
因为开发商的建设成本与利润仅占房价的40%,另外的60%是政府性的收入,所以,如果政策不能容忍大降,大降动的不仅仅是开发商的奶酪,是动了地方财政的命门,地方财政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房地产,哪个城市楼价高,哪个城市就发达。如果政府性收入的60%不能动,降到20%也就到头了,当然,二手房和个别城市当另做别论,总盘上降多了,对财政的影响是直接的。
如果政府性收入的这一块能降,又会是什么局面?
那简单了,政府性收入60%拿掉,姚洋、谢国忠、翟山鹰说的都对,问题是:可能吗?不太可能。
政策的核心就一个字:稳。
所以,必须立即斩断“资本的恶意降价的扩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