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导读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险资成立的保险私募基金规模超过5500亿元。同时,保险业还通过牵手优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寻求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与提高财务回报之间的更好平衡。
险资在私募股权基金领域再现新进展。人保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武汉)中心(有限合伙)日前成立,合伙人为中国人保集团旗下四家子公司。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险资成立的保险私募基金规模超过5500亿元。同时,保险业还通过牵手优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寻求支持服务实体经济与提高财务回报之间的更好平衡。业内人士表示,保险资金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持续加大力度,未来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新基金问世今年5月,人保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武汉)中心(有限合伙)成立,出资额9.03亿元,合伙人均为中国人保集团旗下子公司,包括人保财险、人保寿险、人保健康和人保资本。事实上,早元。天眼查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上述基金投资了江苏普莱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中电金信数字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超聚变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未势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上述被投公司经营范围来看,集中在医药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计算机、通讯及电子设备制造等领域。记者从行业内了解到,以“科创”为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险资私募股权投资一大热门领域。此外,与保险主业高度协同的养老和大健康领域也是险资私募股权投资的热土。例如,今年3月,大家保险首只健康养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完成,规模50亿元,专注于养老产业领域投资,包括赋能保险主业发展的养老社区布局及养老产业链上下游优质企业股权等。泰康资产私募股权投资子公司北京泰康投资相关负责人日前也公开表示,公司通过发行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股权母基金进行投资,大健康赛道是其布局的核心赛道。布局多重赛道事实上,自从保险监管机构正式允许保险资金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以来,国家政策导向和行业发展趋势一直是险资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风向标”。上述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也具有行业共性。多位保险资管机构人士透露,当前,险资在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方向上,比较青睐医药等大健康产业、养老产业、新能源产业、科技驱动的先进制造业、消费复苏和升级带动的消费领域、低碳领域等。动态调整方面,不少险资机构投资组合增加了硬科技领域的占比。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委员、副秘书长陈有棠表示,近年来,保险资金在私募股权投资方面持续加大力度,根据协会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末,保险公司投资私募股权基金规模为0.56万亿元,规模同比增长10%,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自2019年以来,险资机构自行设立的保险私募基金登记规模已经连续四年超过千亿元。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数据显示,保险业也在通过多重方式参与私募股权投资。中国平安首席投资官邓斌表示,公司近年来正在加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配置,通过寻找优秀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来达到提高收益、降低组合波动的目的。国寿投资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在基金策略及结构上的不断创新,保险资金不断加大对母基金、S基金、夹层基金的投资力度,投资能力不断提升,与地方各级政府、头部私募管理人、优质产业方的合作不断加强。共享产业企业发展成果业内人士指出,私募股权基金是险资股权投资的一大方向,属于间接股权投资的一种。保险资金的属性有着参与股权投资的天然优势,资金来源稳定充足、久期长,可以立足长期,持续支持创新创业。除了私募股权基金,险资还在加速探索直接股权投资、创投基金、股权投资计划等,股权投资有加码之势。险资越来越多与产业相结合,为实体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长期稳定资金,同时进一步满足自身资产配置需求、丰富收益来源。中信保诚资管股权投资事业部总经理詹博日前在2023中国投资年会上表示,整个保险行业内对于股权类投资的关注度和配置比例的逐步提升,股权投资无论对于给投资人带来投资回报的层面,还是对于中国目前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都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我们公司研究部在招聘的时候,对有理工科背景的人需求较大。理工科的背景,对做行业研究很有帮助。”一家中型保险资管机构人士告诉记者。据了解,多家险资机构都对深度行业研究能力愈发重视,以更准确地寻找到甚至培育出具备成长价值的标的。同时,发力产业资源投后赋能等,共享产业企业发展成果。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薛瑾
《风险预警·金融版》简介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命脉,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安全事关国家、区域企业发展大局,需要对金融风险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科学应对,防范于未然。由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出品的《风险预警·金融版》在政府权威部门指导下,依托先进的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和专业的分析师团队,对金融业不同领域、不同类别的风险舆情进行总结梳理和分析研判,为金融监管部门、要素市场、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行业协会、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等提供权威、专业、实用、及时、有效的金融风险舆情监测、研判、预警与应对建议。1.8万/年,每周一期,每周五发布。
最新报告:
【2023年6月第1期】总第79期:银行“降薪风波”后的冷思考【2023年5月第4期】总第78期:昔日500强“雪松控股”倾覆【2023年5月第3期】总第77期:资管新规后信托“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