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丨壹
央行公布最新房贷利率!
今天(7月20日)一大早,金融领域就传来了两大重磅消息:1、7月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维持不变,1年期利率仍然是3.55%,5年期以上仍然是4.2%。2、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过去的一年,央行降息次数屈指可数,去年1月、5月、8月降息,其他保持不变。今年6月,LPR 时隔十个月迎来下调,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均跟随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由于LPR是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基础上加点形成,在7月17日MLF利率按兵不动的背景下,市场对本月LPR保持不变已有预期。本月不降息,这在意料之中。本文主要谈谈“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的政策含义。先给出结论,然后做详细解释。“上调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相当于拧大了境外资金流入境内的水龙头,可以遏制人民币贬值的态势。这意味着:央行在人民币贬值问题上,踩了一次刹车。当然,这是“点刹”,并没有完全踩死。2017年1月央行以9号文件的方式,发布了“关于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文件对企业、金融机构等从境外融资,设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制度的核心,就是规定了“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和“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的计算方法。1、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本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期限风险转换因子×类别风险转换因子+外币跨境融资余额×汇率风险折算因子。2、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上限=资本或净资产×跨境融资杠杆率×宏观审慎调节参数。跨境融资杠杆率:企业为2;非银行法人金融机构为1;银行类法人金融机构和外国银行境内分行为0.8。宏观审慎调节参数初始值统一为:1。此次政策调整影响的主要是上述第2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调节参数从1.25上调至1.5。于是我们可以计算出,此次调整之后:企业从境外融资的上限,可以达到净资产的3倍(此前为2.5倍);非银金融机构可以达到净资本的1.5倍(此前为1.25倍),银行可以达到1.2倍(此前为1倍)。这相当于欢迎企业、非银金融机构、银行从海外引入外汇。外汇到了中国,无法直接使用,需要兑换为人民币。于是,国内市场美元、欧元、英镑等就多了起来,兑换人民币的需求增加,有利于遏制人民币的贬值。这个消息一公布,敏感的人民币离岸价(香港),马上就出现了反弹,从7.216附近涨到了7.附近。人民币在岸价也升值显著:NO.2丨贰
5.88%老房贷利率何时降?合肥银行回应
最近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存量房利率能不能下降了。
那么,合肥的银行,会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吗?目前是什么情况?
昨日,本站摸底了合肥20家银行的支行、分行,了解了一些情况。
下面来回顾下:
工商银行:不会那么快的,目前还没有政策。
农业银行:没有接到通知
,如果其他家跟进,本行估计也会跟进。
中国银行:暂时没有这个政策,要等官方通知。
建设银行:没有接到相关政策,仍按照原有签订合同的利率来执行还贷政策。
招商银行:我们暂时还没收到通知。按揭业务体量非常大,如果逐个协商变更合同,工作量不敢想象。
邮政银行:未收到官方通知。
其余如广发、杭州、农业、农商、徽商等银行均表示:没有执行。
还有银行人士称,以按揭业务体量各行逐个协商工作量太大,集体打折则对盈利和运营形成冲击。
NO.3丨叁
有下降的希望吗?
降低存量房利率,后续有可能执行吗?降房利率,是有先例的。事实上,降低存量房利率是有先例的。2008年末、2009年初就曾经实行过,是当时的救市的一项重要举措。2008年10月央行发文宣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85倍变为0.7倍。当时执行的是固定基准利率,在此基础上打折。实际执行中,可以是75折,也可以是8折,最低7折。央行发文后,次年就有多家银行跟进了。不过这次,央行的态度只是口头支持和鼓励,并没有明确发文,也没有强制规定。为什么呢?首先,涉及到商业银行自身利益。200万的房贷,利率5.88%,贷30年,光利息就200万+。面对目前上万亿级的房贷余额,哪怕降0.1%对银行利润,也是上百亿的影响,对盈利和运营形成巨大冲击。其次,有政策一般是四大行先普及,后期中小银行、股份制银行,参考大行的政策跟进,可操作的空间很大。
目前,各个银行暂时没有统一的政策。毕竟,房贷按揭基本是银行最重要的业务了,涉及巨大的利润,具体怎么操作,还需要有正式出台的政策依据。也不排除部分银行,尤其是存量房贷规模较大的国有银行,会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为了提振消费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部分内容来源:刘晓博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