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来说一说通缩,之前我的一些文章说过通货膨胀、经济滞涨、现在我来说一说我们平常不太注意的通缩。

这三个概念之间是不是矛盾的呢?其实不是。它们其实都是同一种东西,只是三种的不同表现形式,内在都有相互的逻辑关系。

现在一般的新闻媒体都在讨论所谓的通胀(物价上升),但实际上社会目前面临着整个通缩风险也在不断上升,所以通缩是我们之前忽略的一个话题。

通缩代表什么?

通缩代表长期的经济衰退,它意味着你的资产价格会下跌,你的财富会缩水。

而如果整个社会都处于一个通缩的阶段,可想而知,整个社会的情况、社会的问题就会非常多。所以活在通缩的时代是很难受的。鉴于以上种种情况,我们有必要去了解什么是通缩。

我们先给通缩下一个定义:

什么是通缩?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正在面临通缩的情况?

通货紧缩(deflation)

通货紧缩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通货膨胀的反义词。它是指整个经济衰退,造成市场需求不足,消费低迷,因此物价下跌。这个现象是经济衰退的表现,与之相对的所谓的通胀就是消费需求强劲,市场繁荣的标志。

这个时候很多人就要问了,现在媒体讨论最多的话题是普遍的物价上涨,它明显和通缩是不同的。既然如此,为什么现在要提未来的通缩风险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就在于,物价下跌只是通缩的一个表面现象,本质上通缩反应的问题是产出过多,需求不足,供需失去平衡,供给大于需求。所以要了解通缩,必须从供需失衡的角度来观察。

先来说目前的通胀,它是不是说明了经济的繁荣和消费旺盛呢?这个结论显然肯定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我们美国现在的物价指数,目前情况是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在5月份已经升高到8.6,这个数字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物价上涨最高的数字。但是这次的物价上涨,它并不是等于传统经典意义上的通胀!

我们再看现在物价上涨的分类中,最为显著的就是能源价格上涨。与2021年1月份相比较,能源价格已经上涨40%多。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带动了食品、服务和全行业商品的价格上涨。

所以现在这是一种什么通胀呢?

答案是这种通胀是一种输入性的通胀。

它并不代表经济在迅速的恢复,也不说明经济成长过热。

换句话说,目前的通胀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通胀。

它主要是因为俄乌战争造成的制裁和贸易禁运,是中间的流通环节出现问题,所以推动能源价格上涨。

另外就是全球的物流和装配系统被一些国家的防疫政策干扰,造成货运不畅。

所以目前的通胀不是因为供需关系直接发生了变化,它只是一种输入性的通胀。不能和经典意义上的通胀划上等号。所以现在物价上涨并不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反而说明了经济出现重大的问题。

以上我们简单说了通胀的原因,那我们再从供需关系的角度来看通缩的风险。

我们必须要看到现在供需关系逐渐是在出现逆转的现象,从供给小于需求逐渐变成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说供给过剩需求不足,这个才是造成通缩风险的直接原因。

最近的一些数据能够提示这方面的相关风险。

我们看一下美国的商品库存方面的数据,美国的多家零售商都在削减库存,打折出售存货。比如大型的连锁零售商target就因为库存过多而需要开始给商品打折去库存,并且这个商家也下调了预期的利润。

还有美国的主要零售商的存货与销售比,可以发现target、沃尔玛、亚马逊等等大型零售商,他们的存货量从2021年四季度以来就在不断上升,各大主要零售商的存货与销售比数据最近一个季度都有明显上升,这显示出商品的供给过多但是需求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需求不足呢?很明显是由于整个经济增长开始放缓,经济的热度逐渐冷却。

我们跳出美国的零售商,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数据,经合组织国家的零售销售额增速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已经逐渐开始减缓,现在处于趋平的状态。零售业低迷是很多国家目前的现实,而同一时期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业产值也增长乏力,同样进入了低迷增长的阶段。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面临的现实情况就是:

1、经济增长趋缓乃至出现下降的势头

2、商品库存不断累积

3、民间消费欲望低迷

所以就呈现出供大于需的情况,从以上这些迹象看,通缩的风险确实比通胀风险要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人们的需求最终会下跌?

这个当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债务

债务压力如果过大的话,就会减低人的消费需求,降低人们消费的欲望,由这个原因就引起了所谓的通缩。

第二个方面就在于央行的角色,央行在过去很长时间都是扮演一种“奶妈”的角色,学名就叫所谓的“最后贷款人”。

这个奶妈不停的给大家喂奶,不停的创造流动性。这种虚假的繁荣在喂奶和创造流动性之下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看不到繁荣背后的通缩风险。

但是总有一天这个音乐声会停止,舞会会散场!

到那个时候就是问题来临的时候,

就难免会鸡飞蛋打,一地鸡毛!

那么现在距离这个时间大限还有多远呢?

我想大概这个时间距离也不会太久了!

最后是什么因素推动我们进入最后的清算、最后的大限呢?

我接下来谈一下这个问题,一般来说造成经济危机和通缩的直接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资产价格下跌

第二个是债务压力

在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我们就看到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所谓经济危机。

历次的经济危机和通缩基本上都是由这两个原因引发的。不管是历史上的1929-1933年美国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或者是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的失落20年,只要是历史上有名的经济萧条,它都会伴随着各种不同形式的通缩出现。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黑格尔

这个当中的原理是什么?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

著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在很多年前的一篇论文里面就很明确阐述了这个当中的道理。

因为市场的繁荣需要依靠消费来支撑,而消费者往往是债务人,因为债务人的边际消费需求更大。

正是因为他们想消费才会大量的借债,所以债务人的消费需求往往大于债权人,所以他对资产价格变化就更加敏感。

只要资产价格开始下跌,出现资产缩水,债务人身上背负的债务压力就会马上减少他的消费需求,他就会想办法来省下消费开支以用来还债,这样就会造成整体消费的低迷。

所以我们把这一整套逻辑联系起来观察就可以看到:

经济危机的表现之一是通缩,

通缩的直接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低迷,

而消费需求低迷形成的因素就在于资产价格缩水,那财富缩水债务压力就相对增加,

因此广大的债务人就只能压缩消费,

当人们的消费需求被压缩的同时,它也会严重的压缩金融机构放贷的意愿,

因为市场上整体的需求在减少,从金融机构本身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势必需要减少放贷,收缩信贷规模,

这样在消费需求和金融需求两方面都会出现收缩,

于是就形成一个连锁式的反应造成经济危机,

最后形成长期的通缩。

那么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我们的现状是否符合债务加重、资产价格下跌这两个条件呢?

首先来看债务方面的数据,根据统计全球的总债务占到GDP的比例已经在2021年超过360%,最近这段时间有所回落,但是依然维持在350%以上。整个债务的总量按美元计算已经超过了300万亿美元。

目前的这样一种债务累积状况也是前所未有,是二战结束以来债务负担最为严重的一个时代。

我们再来看美国,美国是非常典型的高负债国家,根据美联储的经济数据,美国的公共债务占到GDP比例在2020年之后,由于疫情的影响上涨接近到140%,这是一个很高的水准,而与此同时美国的普通家庭债务状况也在不断恶化当中。

根据财经媒体CNBC的报道,目前每一个美国家庭平均的负债就超过15万美元,这个当中包括信用卡贷款和车贷等等。

如果我们按照不同年龄层的人来说,那目前40——55岁的中年人相对来说是负债最为严重的一个阶层。

其次就是婴儿潮那一代人,他们的债务也相当严重。在债务负担增加的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家庭收入中位数却在疫情之后逐渐下降。

如果我们把家庭收入中位数和2011年情况来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到从2019年到今天,这个比例一直都在不断的下跌,与此同时物价指数却在不断上升。

物价很快就能追上收入,现在是债务和物价同时上升。这两方面同时在不断的蚕食人们的消费能力。

目前美国居民的储蓄率也是处于一个向下收缩的阶段、储蓄率的下降,但也说明潜在的消费能力在不断下降。

言下之意就是,不管全球也好还是美国也好,债务压力确实在不断加重,影响整体的消费需求。债务负担、疫情影响物价上升,收入减低等等。各种因素综合之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走向通缩。

美国是一个有典型代表性的国家,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情况也大致如此。甚至在一些新兴市场,整体的债务状况比美国还要严重。

所以通缩的情况在美国之外一些国家也会更加严重。

总结来说,第一个条件债务压力基本上是满足的。

第二个条件就是资产价格下跌这个条件是否满足呢?

我们可以稍微盘点一下最近全球各个金融市场的表现,可以看到道琼斯、标普500、还有纳斯达克指数,最近都是有明显的下跌。下跌幅度和今年1月份的最高点相比超过20%以上。之前几个月还有小幅反弹,之后在小幅反弹的基础上马上开始了一个下跌的趋势。

所以现在整个金融市场是处于一个熊市的状态。对于投资者来说,资产缩水的时刻已经到来了!

所以通缩的两个条件目前都是具备的!但是通缩是不是马上就会发生呢?

不一定!

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各国央行的行为!

我之前说了,央行扮演的角色是所谓的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就是当银行遇到资金流动性短缺的时候,央行要出来兜底提供紧急的流动性,也就是充当一个奶妈。当金融机构没有奶吃的时候,央行就要提供奶水。

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之后,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央行开始放水,启动量化宽松。

量释放流动性,整个债务水平也在明显提高,所以流动性也进一步的让人们陷入了债务的陷阱。

但是问题在于这一次央行还会像以前那样做一个没有原则的奶妈吗?

如果央行这一次选择停止喂奶,那么结果就是资产价格下跌和债务压力两个条件同时成立,那就必然会出现通缩,也就是会出现全球性的大规模经济危机。

这种可能性确实存在,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除了在08年之后,中央银行选择扮演奶妈这一种选择之外,还存在别的选择。

比如说央行他不当奶妈,不提供流动性,或者是即使提供流动性也无济于事。

在这两种情况当中,前一种就是美国1929到1933年大萧条时期。

那个时候美联储在做这样的事情。那当时美国是刚刚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市场的过度投机,所以美联储他决定提高利率,大幅的收缩流动性,这就造成了29年10月份开始的美国经济大崩溃和大萧条。道琼斯股票指数从最高点下跌40%,房地产价格在半年之内下跌超过50%,这个期间美国就是一个典型的通缩状态。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债务负担压力山大。以上就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就算央行选择继续扮演奶妈的角色但也无济于事,无法拯救市场。这种情况在历史当中也出现过,那就是日本的故事。

日本在经历了所谓平成景气的短期繁荣之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泡沫彻底破灭,股市楼市全线下跌,日本进入了长期的通缩时代。日本政府央行为了刺激经济,在当年也搞了量化宽松,不断降低利率提供流动性,试图刺激经济复苏,但是始终没有效果。根据统计,从2003年到2014年,整个日本的基础货币增长了147%。但是同期的日本广义货币M2的供应量只增加了31%。

那广义货币代表什么呢?广义货币就间接的代表投资和信贷的增长。因为广义货币当中有很大一部分与储蓄和借贷相关。广义货币的增量不足就说明经济的刺激效果不好。

为什么央行的刺激效果不好呢?因为当时日本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日本的经济泡沫最为鼎盛的时候,65岁以上的人口只占到总人口的11%,但是到2013年65岁以上的老人占到整体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5%。老年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都是不强的,而且他们还会增加很多的养老公共负担,所以是需求不强、负担加重就造成经济刺激效果非常有限。央行即使是想当奶妈,也没有人想吃奶。

以上就是简略的分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和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两个案例,就说明了央行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存在多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就是提高利率,收紧流动性,结果就是主动的给市场去泡沫,主动让经济危机爆发,也就是我们说的主动刺破泡沫。

第二个选择就是选择刺激经济提供流动性,但他也会产生两种效果。

第一种效果就是由于全社会的老龄化严重,所以即使刺激经济也很难收到成效。

第二种效果就是在一个人口结构比较合理化比较年轻化的社会,刺激确实是有效的。但是它会显著的增加全社会的债务负担,增加资产的泡沫,它最后的结果就是为下一次更大的危机埋下伏笔。

我们把这一整套逻辑联系起来看,它最后说明什么问题?

它说明救市是不可持续的……

就算所谓的量化宽松政策在短期内可以刺激经济,刺激整个社会的需求,但它的代价就是让下一次的经济危机和潜在风险变得更大!依靠量化宽松救市方法刚开始是有用的,但是越往后救市难度会越来越大,因为政府和央行给自己挖的坑越来越大,所以总有一天会达到一个临界值,就是市场的危机已经超过了央行救市的能力。

到那个时候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去回到原点,采用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方法,央行不再充当奶妈的角色,政府和央行承认自己无力救市。

于是就只能让经济周期的客观规律自己发生作用,大家就直接面对和迎接经济危机和通缩的到来!直面血淋淋的现实!

对照一下现在最显著的事实,多少人能够看到这个趋势……

趋利避害,需要智慧和常识!


《五梅说经济——通缩》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