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疫情延宕近一个月的
2019年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
终于开始了
微博上、朋友圈很多人去试了
有人说成功退税
退了3600元
微博上也有人成功了!
大家都兴冲冲跑去测试
结果App凌晨被挤爆了
昨天
已经有部分人率先体验到了
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几位同事
有人补税几十元
有人却可以退税几千元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年度汇算怎么操作?
这些情况必须进行汇算
浙江金瑞税务师事务所
相关税务师表示
个人所得税年度汇算(以下简称年度汇算)简单理解就是“查漏补缺、汇总收支、按年算账、多退少补”。每年3-6月对上一年度进行汇算,今年因为疫情,国税总局之前暂停了这项工作。
为什么要进行年度汇算?
这是因为新个税法实施之后
单位每月代扣的个税只是预缴
有可能多缴也可能少缴
一年终了要算总账
多退少补
哪些情况需要年度汇算?
一种是2019年多缴了个税且申请退税的,一种是2019年综合所得收入超过12万元且需要补税金额在400元以上的。
所谓综合所得,包括4类收入,分别是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其他收入如利息、股息、红利所得和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等,不需要年度汇算。
以下三种情况
不需要进行年度汇算
需要补税但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的;
年度汇算需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
已预缴税额与年度应纳税额一致或不申请年度汇算退税的。
税务师表示
为了不因漏税影响个人征信
建议每个纳税人都进行年度汇算
在“个人所得税”App上操作
几分钟就能知道要不要退补个税
实际上
哪怕年收入不到6万元
也可能产生退税
这是新个税法的福利
简单几步完成汇算
在进行年度汇算之前
先做好这几项准备:
将“个人所得税”App升级到最新版本
登录并完善个人信息
特别是实名认证、任职受雇信息
信息不全将无法进行汇算
打开“个人所得税”App
进入“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然后选择填报方式
税务师建议
单位代扣个税的工薪族
建议选“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
这样不必再一一填写各项涉税信息
而2019年换过工作、当年入职
或自由职业者
则要选“自行填写”方式
逐项填报各项收入和扣除
以“使用已申报数据填写”为例
界面列出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及费用、
免税收入和税前扣除项目
逐项对照是否准确
如有遗漏点击相应项目可以修改
专项附加扣除非常重要
如果此前忘记申报
年度汇算还可以补报
这是最后的减税机会
纳税人有子女教育、继续教育、赡养老人、房贷、租房、大病支出等6项支出的,可以在税前收入中扣除(房租和房贷二选一)。
其中大病支出只能在年度汇算时申报,本人、配偶及子女在2019年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扣除基本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指医保目录范围内的自付部分)累计超过15000元的部分,在80000元限额内据实扣除。
以上项目都确认后
点击下一步就能看到汇算结果:
应补税额(包括0)、应退税额
应补税额不超过400元的
显示“享受免申报”,点击确定即可;
超过400元的
按提示填写补税方式
看到“应退税额”的纳税人
恭喜你
只要填写接收账户
就能拿到一笔退税
为何有人补税,有人退税?
产生补税或退税的情形有很多种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种是年终奖单独或合并计税
导致汇算结果不一致
以祝先生为例,2019年工资薪金总额240000元,年终奖36000元。如果年终奖单独计税,年终奖需缴税1080元,汇算结果应补税10元;如果将年终奖合并计税,则需补缴4555元。显然将年终奖单独计税更划算。
但年终奖具体选哪种方式计税
纳税人可以自己对比一下
在收入中的工资薪金界面
可以更改选择
第二种情况是各月收入极不均衡
比如上半年收入特别高
下半年收入特别低
有可能产生退税
邵先生上半年月工资超过20000元,下半年换了单位,月工资降到五六千元,汇算结果可以退税近4000元。
第三种情况是补充申报专项附加扣除
也可能产生退税
有网友表示
2019年12月底才填写租房扣除
汇算结果可以退税1100多元
第四种情况是有多项收入
比如除了工资薪金
还从其他单位取得过劳务报酬等收入
这些收入不管有没有预缴个税
汇算时都可能产生退税或补税
楼小姐去年8月拿到外单位一笔1080元的劳务报酬,这家单位帮她预缴了50元个税。汇算结果显示,由于年收入不到12万元,她可以退税50元。
这些情况在
“个人所得税”App首页
“收入纳税明细”可以查看
有没有从外单位取得的收入
如有在填报时增加即可
第五种情况
也是最大的惊喜是年收入不足6万元
但已经预缴了税款的纳税人
由于未达到起征额
他们可以全额退税
税务师提醒
所有涉税信息一定要如实填写
税务部门会进行抽查
查实虚假申报的
纳税人将受到多部门联合惩戒
一下子搞不清楚的纳税人
也不用着急
前都可以汇算
资料来源: 粤港澳生活指南
正在直播中,礼物送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