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学到了一个新词:中巴。这个中巴当然和观光大巴车没什么关系,“中巴”指的是中式巴菲特价值投资者,这个词语带有贬义,指的是那些机械照搬,教条化的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方法照抄到中国的人,这些人只是很肤浅的认为价值投资就是长期持有,死扛一直持股不卖,而没有学到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精髓。而与“中巴”对应的是“西巴”,指的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正统继承者。咋感觉有点不对劲,好像在骂人??
在中国做价值投资,确实不能机械的照搬巴菲特的方法,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中国A股市场的基本实际行情和特色来进行,当然,这里面牵涉到3个基本问题: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是什么?中国A股的实际行情是怎样的?如何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 由于我目前只是一个刚入门“价值投资”的小学生,对于上面3个问题以我目前的水平,我只能回答第一个问题,对于第二和第三个问题还不能给出很好的回答,但是我有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思考,这里就抛砖引玉,请各位读者辩证的看待我的观点,独立思考,我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我个人认为,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论框架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1)股权思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部分所有权;
(2)市场先生: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的,市场的股票价格并不等于公司的内在价值;
(3)能力圈原则:只在自己的能力边界之内,买自己你能够看得懂的公司;
(4)安全边际原则:对于投资中的不确定因素,要给自己留足容错空间。
上面这4个方面我认为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理论的基本骨架,在这4个方面的基础上,可再丰富细节,加入更多具体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上述的这4个方面是有内在相互联系的,就如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价值投资理论的整体。
针对上面提到的两点,下面分开叙述。
首先说说上面这4个方面还可以增加哪些细节,使得价值投资的理论更丰满,更加有血有肉,而不只是一个简陋的骨架。
对于股权思维,既然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部分所有权,那么我们就不能把“股票”视为赌桌上的随意交换的筹码,或者像渣男只是为了骗炮一样经常更换女朋友,而是应该站在企业经营者的角度,严肃认真的思考你买的每一只股票,是不是值得买,是否有价值。如果你一旦思考这个问题,那就说明你具备股权思维了。那么下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就是:这家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多少?或者,如何衡量一家公司的价值?亦或者,衡量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是价值投资理论里面最核心,也是最难的一个问题,也即估值问题。估值是一门艺术,要学会衡量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绝非一日之功,要学会估值,首先你得具备基本面分析能力,而基本面分析的核心,是财务报表分析能力。扎实的会计功底,卓越的财务思维,是每一个价值投资者必须修炼的内功心法。除此之外,还要具备行业研究能力,也就是把你研究的公司,放在更大的范围——也即公司所处的整个行业中去考量。关于行业研究,也有很多东西要学:企业的竞争优势、企业的护城河,行业特征等等,都是要去了解的。
对于市场先生,我们首先要明确的前提就是:股票市场的价格(也就是股价)并不能告诉你公司的内在价值是多少,也就是说,股票市场提供的报价可能高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也可能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股价永远处于波动中,就像钟摆一样,价格永远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偏离价值的时间远远大于价格刚好等于价值的时间。我们在进行股票交易时,付出的是价格,而得到的是价值,因此,我们只有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时买进,才有获利的胜算,而如何评估价格是否低于价值呢?这其实又回到上面的估值问题了。另外,这里面还有个把握时机的问题,我们如何准确的把握市场情绪,以及市场波动的周期,以及如何正确的认识市场的波动和风险等问题,也是每个投资者的一门必修课,而且这门必修课可能是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的,因为市场本身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
对于能力圈原则,我们首先要承认的是每个人的认知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弄懂市场上的每一家公司,我们也没有那个精力,因此,我们只需要在自己能够搞懂的公司里面进行投资就行了,投资的本质是认知的变现,人永远无法赚到认知以外的钱,认知以外的钱就算是赚到了,凭运气赚来的钱也会凭实力亏回去的。如何逐步建立自己的能力圈,以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也是一场修行。人贵有自知之明,大部分人都会经历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几个阶段,也可能有的人终其一生就停留在某个阶段了,如何没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以及不断的反思,是无法进行认知突围,建立自己的能力圈的。
对于安全边际,这也是价值投资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安全边际的本质就是为了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因素,留足缓冲区域,这就要求我们在股票交易时,买入的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以应对未来的各种各种黑天鹅事件、灰犀牛事件;还有,要多元化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通过构建股票组合、资产配置来分散风险。另外,在估值阶段,也要对公司的内在价值有深入的认识,考察企业的护城河,防止出现价值毁灭的风险。最后,只买自己看得懂的公司,也是安全边际的一种体现。
所以,通过对上面四个方面的叙述,其实聪明的投资者也可以看出,这四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巴菲特的这个投资理论看起来非常简单,初次接触的小白都能听得懂,但是要真正把这套方法理论拿到市场上去实践,并从市场中赚钱,会发现难度非常大,上面红字标注出来的每一个部分,都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学习相应的知识。并且,光学理论还没有用,还要把这套理论用于实践,这又是一大难点。
这或许是出现“中巴”的原因,很多人只是机械的照搬,停留于表面,所以导致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在中国“水土不服”。我看网上有人调侃说,A股市场不适合价值投资,就算是巴菲特来了,也会输的底裤都不剩,我只能说这些人要么没有领悟到价值投资的精髓,要么没有理论联系实际。
我个人认为,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是适合中国A股市场的,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很多前辈的成功经验,这些前人的经验足以证明价值投资理论的适用性。最关键的是,要将巴菲特的投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盈利。
如果你还是认为A股是一个赌场,只适合投机,搞什么技术分析,K线理论,那我只能说祝你好运。
接下来我想谈谈文章开头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即:
中国A股的市场生态以及实际行情是怎样的?
由于我是一个入市不到五年的小白,我对目前的A股市场,也只能算是盲人摸象般一知半解,了解到的也是部分真相,对于整个A股全局还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所以下面的我的这些观点,看看就好,不一定正确。
我个人认为,要了解A股市场的现在,就必须了解其过去,也就是对A股市场的发展历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如果将A股的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看成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当下的A股市场生态只是这部电影中的一帧画面,只有读懂过去的历史情节,才能看懂现在的行情,并预测未来的剧本情节演化趋势。
这个观点,是我之前读《伟大的博弈》一书受到的启发。《伟大的博弈》一书写的是美国股市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国A股市场的历史才只有30多年,美股现在是全球的金融中心,有全球最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国在其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不过,美股也不是一开始就如此成熟的,它也经历过从成熟到不成熟的过程,在这方面,A股市场或许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很多人吐槽A股市场不成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目前A股投机风气猖獗,常常让很多价值投资者血本无归,确实,A股存在很多问题,美国股市早年间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美股从投机风气盛行成长为成熟的市场,花了70多年的时间,目前A股从诞生之初到现在才不过短短的30几年,所以A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是很自然的事情。很多人在网上满腹牢骚,怨气冲天,其实你能看到的问题国家高层也看得到,如果能稍微了解一点A股的历史就会发现,市场虽然目前仍然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相比以前,目前的市场已经要好很多了,而且要有这样的信心:未来的A股市场会越来越好的,越来越成熟的,未来必将是价值投资者的天下。
另外,我还想谈到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自己亏钱归因于市场体制不成熟,再差的市场,一样有人在赚钱。关键是,你如何正确的看待这个市场:你到底是自上而下投资,还是自下而上投资?
什么是自上而下投资?就是很多人认为中国股市是“政策市”,所以从宏观经济出发,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开口闭口就是央行货币政策、美联储加息降息、巴以冲突、中美关系这些很宏观,很高大上的东西,然后根据宏观政策走势来进行选股和投资。我个人认为,对于小散户来说,天天关注这些宏观经济信息,以及一些宏观经济学家的高谈阔论,对于开拓视野是有帮助的,对于投资来说,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宏观的东西很难变现,宏观的东西正因为太过于宏观了,那些高谈阔论的经济学家,也不过是盲人摸象,知晓部分的真相而已,我也没见到哪个宏观经济学家成为巴菲特那样的股神的。那是否意味着关注宏观经济走势就一点用也没有呢?也不是,除非你资产超过百亿,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市场关注,那个时候就很有必要保持对政策的敏感性了,小散户最大的优势就是船小好调头。
所以,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自下而上投资。这也是巴菲特的观点,自下而上投资就是立足于公司的基本面,然后再结合市场情绪进行投资,这样,不管是处于牛市还是熊市,不管市场如何变化,都能立于不败之地。自下而上投资首先要求投资者具备卓越的财务思维,注意财务思维并不等同于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思维是比财务报表分析更高阶的能力,是投资者需要不断修炼的内功心法。
当然,上面只是我一些肤浅的见解,不一定正确,对于本文开头的第三个问题:如何将价值投资理论和A股实际行情联系起来?
恕我才疏学浅,对于这个问题我目前也没有很好的答案,等我想清楚了这个问题再来分享
这篇文章已经足够长了,有4000字左右了,太长了也没人看,就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