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底的时候,很多白马股已经腰斩:中国平安从最高点82.17元(复权后)跌到45元,腾讯更是夸张,从复权后的704.6元一路跌到390
元。
<中国平安股价走势>
<腾讯股价走势>
当时流行抄底,我也蠢蠢欲动。因为这怎么看都像是市场提供了一个免费捡钱的机会。遂问朋友:我现在有两个陈述,我觉得这两个陈述都成立。
陈述1.0:股票市场中长期来讲总是8亏1平1赚;
陈述2.0:这两家公司都是好公司,目前的市盈率在历史百分位上也不高。现在这么多人抄底,长期来讲这波人都能赚到钱。
这两个陈述明显是相反的,那到底是哪里错了呢?
不记得当时朋友怎么是回复我的了,但是时间转眼来到了2023年底。两年过去了,市场直接给出了结论:腾讯进一步跌到了187元,现在在280-300元之间徘徊。平安的波动到是没那么大,但是也没能让人赚到钱。两年来最高也就是53元,现在在40-50元之间徘徊。
市场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意志体现,所以质疑市场错误毫无意义。那只能是我错了,我错在哪里呢?
长期有多长?
习惯性用“抽象的大词”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很容易忽略一些问题。比如在我的两个陈述中,都使用了“长期”一词。这里的长期一样么,长期究竟有多长?
第一个长期是通过股票市场“长期”运行总结出来的规律。1991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A股目前已经走过32年。 这里的“长期”是以10年,甚至20年为单位度量的。
第二个长期则是对我个人定义的。作为一个仅有几年投资经验(教训)的韭菜,我的“长期”只是相对于周抛、月抛股而言的。扪心自问,我的“长期”是指3年可以接受,5年就算超标了。
这样一来,之前的两个陈述相悖的原因就很清晰了:我以为的“长期(10年以上)”和实际上能接受的“长期(3-5年)”完全不一样。
具象化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把陈述2.0细化成2.1后,就变成:
陈述2.1:这两家公司都是好公司,目前的市盈率也在历史百分位上也不高。现在这么多人抄底,3-5年内这波人都能赚个25-35%(资金的使用成本5%每年,和总共10%的收益率)。
这么一来,这个陈述2.1就远不如2.0看上去那么的理所当然,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会更谨慎。
共识能赚到钱么
一级市场总能碰见“明星项目”。具体表现为创始人背景好,投资机构大牌且行业/财力资源丰厚。赚不赚钱不敢保证,但这种项目的估值一定非常高。风险和收益成正比,不确定性带来价值。
拼多多在22年中概股危机时从最高点212美元一路跌到23美元,后面用业绩证明了自己之后才涨回150美元。
白酒行业塑化剂风波时,一拨人认为茅台已死,另一波人则坚定看好。后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茅台的股价一骑绝尘,用丰厚的回报奖励了当时承担风险的人。
成功的人一定都是固执到令人讨厌的,他们极度相信自己的判断。只不过历史是由成功的人书写的,他们的坚持就是力排众议,失败者的坚持就是偏执、一根筋。但是然后呢?抛弃共识只是赚钱的充分非必要条件。依然还有很多坚守一只股票最后爆仓、破产一夜回到从前的故事。
懂了很多道理,实操还是一塌糊涂。比如已知: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求解:小作文鬼故事满天飞的时候是该贪婪还是恐惧?已知:历史总是在不断重复自己。求解:这一次会不会真的又不一样?
恐惧让人自我怀疑,而怀疑又会引起动作变形。从知道到做到隔着一道鸿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