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女儿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只因不能去留学?你怎么看……
女儿把亲生父母告上法庭,只因不能去留学?你怎么看……
有底线,孩子才能更好成长。
文 | 沈 林
今天,上海宝山区的一则共有纠纷案件登上热搜。
25岁的女儿小田竟然因为父母不支持她出国留学的计划,而把父母告上法庭,要求分割房产并支付折价款。
这无疑超出了许多人的认知,难以想象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竟然因为父母不给钱留学就真的把父母告了,人性寒凉至此,说是“白眼狼”也不为过。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原来,小田是田家的独生女,她的爷爷、奶奶老宅动迁后获得位于宝山区的一套房屋。在小田16岁时,房屋变更登记为田先生夫妇和小田三人共同共有。
爷爷去世后,房屋由奶奶一个人居住至今。
2021年,小田萌生了出国留学的想法。作为家中独女,小田的父母对于这个决定是很支持的,他们还为小田积极联系留学学校。然而,在挑选学校的过程中,小田对学校的排名并不满意,与父母产生了矛盾。随后,小田搬出家中独自租房。
眼看着自己的留学梦迟迟无法实现,她为了筹集留学费用,竟然提出了将父母和自己名下的一座房产变卖的想法。
然而,这套房产目前仍由小田奶奶居住,如果出售的话势必会影响老人家的生活。因此父母坚决不同意出售该房产。
但小田的诉求提出后,父母也作了妥协。2021年7月,他们和小田签署了一份协议,《协议》约定待小田奶奶“百年”后,父母和小田会将上述房屋出售,小田会分得相应房款。
图:东方IC
但是,小田认为出国留学是自己的多年梦想,父母却不肯提供帮助。于是,她以急需资金留学、生活等为由,将田先生夫妇起诉至上海宝山法院,请求分割上述房屋,判决该房屋归田先生夫妇所有,由田先生夫妇共同向小田支付房屋价值三分之一的折价款。
说实话,看到这里,已经觉得小田是被自己的父母溺爱的孩子,活到20多岁仍不懂感恩和换位思考。
再看到小田父母在法庭上的陈述,更感做父母的伤心和难过。
庭审中,被告田先生夫妇辩称,涉案房屋属于三人共同共有,自三人取得房屋产权起至今,家庭关系没有变化,没有丧失共有基础,也没有需要分割的重大理由。
而且,近年来,他们一直在帮助小田偿还各种借款、支付各种费用共计50余万元。所以目前夫妻二人也无力支付取得房屋后的折价款,因此不同意小田的诉请。
换句话说,小田作为一个成年人,不仅没有负担自己的生活,而且还一直在各种借款消费,并且凭着父母兜底,花费了50多万元。而出国留学没有资金,又打起了奶奶居住的房产的主意,毫不顾及长辈的处境和心情,做事情可以说是极端自私欠考虑。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不过对于这起案件,法院认为女儿的诉求不合情也不合理,因此驳回。看官们当然是拍手叫好。
而法官的法理依据在于,根据《民法典》第三百零三条规定,本案房屋目前不存在分割的约定或者法定情形。
首先,原被告取得本案房屋后权利登记情况为共同共有,三人的家庭身份关系并未发生变化,本案不符合共有基础丧失的情形。
其次,小田以留学、生活等为由要求分割房屋并无充分证据证明,且即使理由客观存在,也不属于共有物分割的重大理由。
而且,房屋原产权人奶奶仍实际居住在内,原被告双方曾约定等到奶奶“百年”后才涉及房屋出售问题。目前双方当事人都表示无力支付对方折价款,因此本案房屋目前亦不宜进行分割。
一审判决后,小田不服提出上诉,二审维持原判。
尽管这起案件的最终审判结果符合大众的心理预期,但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足够令人扼腕。要知道,小田的父母并不是不支持她的梦想,笔者想来,大概也是因为小田自身的条件难以匹配她梦想的排名学校,不切实际的追梦让父母无法满足她的心愿。而父母始终在为她兜底,被偏爱的人总是有恃无恐,这才做出了现在这种荒唐的举动。
所以法官在庭外也提到,子女一方,应当尊重和善待父母,履行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感恩父母长久地付出,体谅父母的不易,成年后更应自立自强、对自己负责,实现自我价值。父母威严而有慈。父母一方,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教育和沟通的方式方法,尊重子女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小田状告父母一事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在家庭中,事事都以子女意愿为先,其需求被过分满足,那么当有一天父母有不得不拒绝的理由,或者无法满足子女的需求,他就会心生怨恨了,因为他缺少了一堂名为“感恩”的人生课。
还记得前些年,也有类似的案件,不过当时是父母把子女告上法庭。
那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叫丁阿婆,她养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儿子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可以说十分令人羡慕。然而,2011年儿子回国后却一直在啃老,白天睡觉,晚上玩游戏,靠丁阿婆的一点退休金生活。
2018年,丁阿婆将自己的儿子告上了法庭,让他出赡养费,以此逼迫他工作。
然而,对簿公堂时,儿子却把自己的种种不顺归咎在丁阿婆身上,说是妈妈的溺爱毁了他前途。
最终,丁阿婆发现就算胜诉法院也很难执行,反而自己和儿子的关系也会僵化,最后无奈撤诉。
这两起案件虽然原告被告掉了个个,但其本质却都是父母在爱孩子的时候没有把握原则。正如教育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所指出的,教育孩子要有原则,一个具有良好教育家风的家庭,是一个敢于对孩子说“不”的家庭。有底线,孩子才能更好地成长。
否则,等到孩子性格养成,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对于这桩家务事,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