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专利驱动创新

闲谈纵论-NO.2

专利到底有什么用

作者:马斯特

资料支持:贾老师

专利是技术宣言书,

是商业宣传队,

是金钱播种机。

——马斯特洛夫斯基

,寒暄之后,他突然问我:“对了,马哥,你们做专利有什么用啊?”在企业搞专利工作的人,最怕技术人员问专利到底有什么用?并不是因为不懂,而是因为一言难尽。有时得给一个人解释半天,都只能得到“哦哦”的两句敷衍,就像“淡黄色的长裙,蓬松的头发”那两句,怎么说都领会不了啊!尤其是想到自己申请的大多数专利花了好多钱(官费和代理费),却很难用来做诉讼告别人的时候,便底气不足了。这时,一阵清风从窗户进来,拂面而过,我看到月光透过纱帘照在书桌上。突然懊悔,这本该“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时候,我和一个大男人瞎聊啥呢?不过作为专利界的中炮儿,我冷静了一下,这个时候也不能太丢范儿,于是我就说:“这么说吧,你们公司有几个部门?你们有几个部门,专利就有多少用途他发过来一张照片: 我瞪大眼睛:“嗯……嗯……”“嗯”了半天,我说:“兄弟,这不是专利的问题:是你们公司要精简一下机构的问题啊!”这样说吧,现在有点生产技术的公司,一般都有这样的逻辑:买原材料或半成品(如数据、零部件等)来设计加工生产然后卖出去,这样的话,基本上就是三部分:采购部,生产部或技术研发部,销售部;然后,再加上开展商务合作的市场部(有的公司在商务部或客户服务部下),算账的财务部,招人的人事部、和解决纠纷的法务部,对于有点规模的,咱们再加上一个股东大会,一般就是这八大部门。今儿咱们就对这“八部天龙”一个个絮叨絮叨。

01 采购部

采购的时候,要注意看采购的产品,有没有侵犯专利权的风险。怎么说呢,譬如你们公司买了B公司的产品,而这个产品是A公司申请过专利的,B公司未得到授权,便生产了,然后卖给了你们公司,你们公司使用了,便有问题了!到时被A公司发现了,免不了告你们侵权的。就有一个现实中的例子,有个实用新型专利“穿墙对拉螺杆”是在建筑施工中会用到的一种材料,与传统对拉螺杆相比,不仅节省了大量钢材,减少了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安装和拆卸十分方便。这是一个由个人所拥有的专利,授权后,被很多小生产厂商加工并进行销售,这位专利权人没去找那些生产厂商,而是直接找的使用方,就是那些建筑公司。从2009年至2011年便打了有二十多场官司。另外,如果公司是经销商,采购产品来销售的时候,也要注意关注产品的来源,是否有专利纠纷,是否有侵权风险,签采购合同时一定要考虑到。比如像零售大亨沃尔玛,跨境电商亚马逊他们一般采购东西都会跟供应商签署知识产权免责条款,到时即使专利权人告了这些公司,他们也可以将责任转嫁给供应商。即使这样,也经常惹得一身臊,让人感觉比较麻烦。当然了,也有方法进行辩解,因为专利法第70条规定:为生产经营目的使用、许诺销售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侵权产品,能证明该产品合法来源的,不承担赔偿责任。这个就是“合法来源抗辩”。只要你能证明产品合法来源,则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需要强调的是,合法来源抗辩只是说你不需要进行赔偿而已,并不意味着你没有侵犯专利权。所以这身臊气,如果采购部的人能从源头注意起来,还是能免则免!

02  生产部(或技术研发部)

这个就直接关系到核心部分了,用处多的是。只是我国大多数公司技术人员的专利意识普遍比较弱,所以没有意识到罢了。你马叔就不讲直接故意生产或者“设计”侵权产品的情况了,这个肯定是有问题;也不说申请专利可以用来帮助技术人员评一些职称。我们说点其他的。比如,要知道一个数字:95%。有人统计过,专利文献包含了世界科学技术信息的90%-95%(不要问我为什么不选90%)。也就是说,这么大一个宝藏,你做生产计划或者技术研发的是不是该看看?尤其看看同行或者上下游公司有没有过这样类似的技术。否则,自己绕了很大的弯路,费了好多时间,殚精竭虑,最后一看,人家早就有过这样的产品了!你说冤不冤?所以,这个前期准备是应该做的了。而在生产或研发过程中,或者咱们拽个词,在“创新”过程中,叫上一个做专利的人员,实时跟进技术研发,随时发现正在生产和研发的产品不同于现有产品的地方,评估一下,可以的话,就立即申请专利。这样,既是公司创新活力的实际显现,也可以成为公司评估技术人员绩效的指标;对于技术人员,还可以是获得额外奖励的理由和评职称的筹码。接下来,虽然最后团队敲定的是仅针对一个或几个方向的生产研发方案,但生产人员或技术人员自己也可以思维发散一下,搞一些与原定方案不同、但同样可以解决问题的措施,只要之前没有过(判断的时候,可以参考前一篇文章“见君从此误平生”),也是可以申请专利的。这样可以获得一笔外快,何乐而不为呢?由于专利肯定要区分现有技术的,所以,也可以这样说,只要技术人员在想着申请专利,他就在创新。

03  销售部

在销售方面,就是卖东西嘛!对象就是消费者(或者客户)。消费者心理尤其需要一种“刺激因素”,什么能刺激他们?当然有很多东西。但,当你说自己的产品有专利,并且标上了专利号,那么,一般消费者就觉得很可靠,尤其是在中国,普通老百姓还是比较认可这个的。(可以问那些不懂专利的采购部的人面对专利产品时候的感觉)虽然专利不专利的,跟他们实际上也没多大关系,而且申请了专利,也不一定是多大的创新,但就是认啊,没办法。(不好意思,我尽说大实话了,面壁去)有些鬼精鬼精的公司,在电梯广告中,声称自己的产品拥有几项“国家授权的专利”,还标着专利号是多少多少……实际上,这些广告词,你品,你仔细品:它们的重点不是“专利”,而是“国家”。普通消费者不会想到这只是专利局对产品一部分技术的创新性通了过审查而已,他会以为这是“国家认可”的、品质可靠的产品。其实这个或者这些专利到底是不是核心技术专利,与产品特性本身有多少关系?是经过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还是只经过形式审查的实用新型专利?那就不得而知了。换句话说,这是公然拿着“国家”给他们的产品背书。

04  市场部(或商务部)

现代化的商业关系,单纯的买和卖的关系不多了,更多的是合作和交换,比如我给你软件产品,你给我数据库服务,两厢交换对等价值的东西,进行合作,而不一定非要付给对方货币。毕竟,货币只是一种用来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而大量的市场交易还是存在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在这里衍生出来,合作是要寻求对等的,就要问一句“凭什么”!凭什么与你们公司合作,而不是他们公司?如果你说我们的技术比他们的先进,那怎么证明?专利,就是一个很好的筹码,也是一个显性的评价指标。你给对方摆事实讲道理嘛:你就说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上的专利有多少个,而竞争对手有多少个?再看申请日期,我们从公司创建就开始申请专利了,非常重视创新,我们的技术人员平均有多少专利了,研发能力很厉害的!有了这些量化的指标,也能让对方选了你们之后好回去向上级交差啊!再拓展一下,很显然的,在公司招投标时,专利都是强有力的背书工具和提高评分的手段。这个过程呢,也可以提升公司声誉,促进品牌升级,再加上刚才提到的销售部的策略,稳稳地建立了客户/消费者的口碑。专利就是商业宣传队!

05  财务部

要说财务部与专利有什么关系,用专利的相关政策进行开源节流(赚钱和省钱)呗!我们先看看下图,是对每件专利申请的补助哦。 以上这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全国各地都有相关的类似的专利资助办法。这只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可以节约一部分成本吧?再看国家专利局,下面是2019年发布的规定:符合以下条件的,专利申请费用可以减缴(具体包括:发明申请费和实审费,合起来一般3400;六年年费6300以及复审费1000):上年度月均收入低于5000元(年4.2万元)的个人;上年度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低于100万元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科研机构。具体减免多少呢?85%!记住,这是减免85%,不是减至85%,也就是说,你的一个专利只要缴纳15%的官费便可。根据以上提供的数据,自己可以算算,能剩多少钱?以及另外,做财务的,最频繁接触的政府部门便是税务局了,而如果通过专利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那么可以减免10%的企业所得税;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当然,这都应该是财务部工作人员的基本常识问题了。而且,如果你是外贸企业,如果有自主知识产权(比如专利),还能享受出口退税调整的政策优惠。比如,青岛的万华化学集团是国内拥有MDI技术(用来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领域做聚氨酯材料)自主专利的唯一企业,可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由于市场不景气、价格下滑,经营困难,青岛海关便将纯MDI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至16%,每年可增加出口退税6000万元,做企业的人可以想像其中的利好。至于其他方面的,也有很多相关减免规定(例如,小规模纳税人专利转让享受免税政策)。可以自行去查。有这些减免政策,做财务的岂能等闲视之?

06  人事部

人事部挖竞争对手的高级工程师或核心技术人员时,往往是因为这些高工或技术人员是带着投名状过来的,比如被挖的这个人自己有行业内的领先技术,还有相应的专利,那就要注意了:对方这个技术能不能用在自己的产品中去,那个专利的所有权是对方原单位的,还是他自己本人的?也就是说要弄清楚带过来的这个技术到底是不是“职务发明”!这个很重要,否则竞争对手知道你挖了他们的人,还用他们同样的技术,那很可能免不了诉讼了。也就是说,你招进来的很可能就是个麻烦。这种因发明人跳槽导致的纠纷,在商界,尤其是制造业,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了。反过来,同样地,自己的核心技术员工跳槽后,也要跟踪一下,他是不是将自己申请的专利技术带到下家单位去了,直接导致下家单位的产品能跟你们的产品抗衡。最好,跟员工签订知识产权归属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的时候,在合法的范围内都明确一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这样的敏感性,才算是一个基本合格的HR了。还有,人事部也要注意对拥有专利的技术人员的专业评价要具有基本常识。比如人事部招聘技术人员的时候,如果看到对方的简历上写有“申请过*项专利”,是不是眼前一亮?同样条件的几个候选人,是不是就更倾向于这个?不要急,让对方提供一下专利号或者专利文献,可以这样看看他的含金量:他申请的专利是什么类型的(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是关于什么技术的?让自己公司相应的技术人员评估一下这个专利,是不是核心技术方面专利?技术价值有多高?审查到什么阶段了?授权了没有?莫要傻傻让“专利”两字给忽悠了。

07 法务部

法务部一般是直接管理专利的部门,自然是涉及专利的,什么都得管。可以用自家的专利主动攻击侵权者,如果咱们不攻击,专利也可以防守,实际上,大多数大公司也是这么做的。世界上有一些公司,号称专利流氓((Patent Troll,简称PT,也叫专利蟑螂),他们就是通过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而生存的。有些公司自己不生产专利,只是“专利的搬运工”,买上一些专利,就用这些专利去全世界到处碰瓷儿。还有一些没出息的公司,自己在业务领域丧失优势的情况下,就利用闲置专利发动侵权诉讼来赚钱。所以法务部也要操心这方面的事情,尤其是打算要出海的中国企业。雷布斯也发下感慨:“专利战,是小米的成人礼。”实际上在国际市场上,有一种“猪养肥了再宰”的套路。就是对手早就发现你的产品侵犯他的专利权了,但是不会立刻告你,他会让你自己发展壮大,然后,在出口到国际市场后,再拿专利作为工具进行攻击,赚取巨额赔款。小米是不是这样被爱立信勒索?详细细节,不得而知。但更典型的是当年DVD设备的专利之争。很早国际大公司(像索尼、飞利浦等)就在中国以及全球布局了DVD的相关专利,挖好了坑,等着中国DVD厂商跳。2000年左右,我国的DVD事业蓬勃发展,设备生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之多,出口量占世界70%,正当风风火火出口到海外的时候,被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家的专利联盟用专利进行围剿,让海关扣押那些未授权产品,强迫签订专利许可协议并缴纳专利使用费,每台高达16-19美元,后来甚至在国内也要缴纳高额专利费,此事让全国的DVD厂商伤筋动骨,国产品牌也因此大量消亡。所以,法务部,对于专利风险的排除,还是越早越好。

08 股东大会

这个就更厉害了。一般人都会问股东大会跟专利有什么关系?我们直接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个专利权人沈某英持有一项专利名称为“中国冬虫夏草真菌的发酵生产方法”的发明专利,通过签订《专利权转让合同》约定将该专利权以515万的对价转让给王某,同时王某将这个专利授权给一家虫草药公司实施,而且规定王某只能将这个专利转让给这家虫草药公司,不得向其他第三方转让,然后凭借此专利合同,沈某英和王某成为了这家虫草药公司的股东,王某持股40%,沈某英持股15%。(参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15)京知民初字第1612号文件)看到了吗?这种现实中的操作称之为用专利“作价入股”。当然了,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操作标准来推广实行专利的作价入股,但很多公司已经这么做了。还有一种就是通过专利战来入股某个公司。比如全球最大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就曾以对方侵犯专利为由状告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商中芯国际,最后达成和解,台积电除了获得2亿美金的和解金,还获得了中芯国际10%的股份!关于台积电和中芯国际之间十几年的恩怨情仇,你可以自行百度。总之,这哗啦啦的美金和股份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啊!所以说,专利是金钱播种机。

09 高阶玩儿法

费了好大的劲儿,“八部天龙”终于絮叨完了。不过专利用起来远不止这些,专利还有更高阶的玩儿法。它可以用来搞技术联盟,可以左右一个行业产品的定价权,可以用来融资和投资,阻碍竞争对手上市,玩起花儿,不要不要的:构建技术生态的角度来看,用专利为切入点,给众多公司、机构建立一种合作平台,将大家的专利放在一个池子里面,构建专利技术联盟或者生态系统,一起布局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同进退,共发展。比如百度、海尔、京东、中兴通讯、中国普天、北汽股份、京东很早就成立了智能语音知识产权产业联盟,打造产业链上的专利组合,推动语音产业的共同发展,并且还能共同防御专利侵权风险,颇有“青山一道,同担风雨”的感觉。据统计,截止2018年,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里备案的知识产权联盟就达105个。(参考链接大战略上讲呢,比如通信领域,中国移优惠。这样,其价值就不仅仅是金钱可以估量的了。大商业上讲,不要以为专利诉讼是纯诉讼,就是为了打趴对手,其实大多数是出于商业考虑,以打促和,比如,高通打魅族,就是因为嫌魅族不听话。高通当时已与国内华为跟高通合作,于是高通在中国、美国、法国、德国对魅族提起来专利诉讼。其中仅在中国,就要求魅族赔偿5.2亿元。后来打着打着,魅族服软了,双方在“平等谈判的基础上”达成协议,高通也就撤销了对魅族的诉讼,两家合作起来了。诉讼还有一个效果,就是宣传造势,比如你一个小公司去告BAT或者TMD或者其他著名公司的专利侵权,然后登报,很快就会出名,无论最后输赢,这都比专门去打广告花的钱少多了。当然了,碰瓷儿需谨慎,否则人家反过来真把你碾压了,你也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大融资上讲,我们直接看实例:甘肃省大象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甘肃省知识产权局的帮助下,以13件发明专利作质押,获得了1500万元融资。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武汉农村商业银行两家银行通过“湖北省专利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为全省6家科技型企业提供总计2.03亿元专利质押贷款。可以自行查一查,这样的新闻很多。据统计,仅仅2019年专利质押融资金额便达1105亿元,同比增长24%,质押项目达7060项。融资上,除了专利质押外,还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ABS)。2018年时中国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方式——“奇艺世纪知识产权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获批发行,拟发行金额:4.7亿, 这是以电视剧著作权形成的应收债权作为基础资产,而不是专利。但著作权已经开始了,专利还会远吗?2018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 ||“鼓励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完善知识产权信用担保机制”。可见,通过专利融资这个领域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下面该怎么做,看你的喽!当然,还有反面案例,比如专利事件影响IPO上市。宣布苏州恒久的四项外观专利和一项实用新型专利权因“未交年费”被中止。当年6月11日,创业板发行审核委员会召开“会后事项发审委会议”,重新审核苏州恒久首发申请,认为总体上看,五项专利被终止对公司存在不利影响。经表决,公司IPO申请未获通过,公司首发许可被撤销。几年努力,最后却因为欠缴专利费而导致上市失败——简直匪夷所思。事实上,因专利而导致IPO失败的案例一直在上演。就在去年11月,安翰科技(武汉)股份有限公司撤回了自己在上交所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和申请文件,理由是陷入专利纠纷。安翰科技是做医疗器械产品的,是2019年3月份首批科创板受理的9家企业之一。5月份重庆金山两家公司起诉安翰科技,说 “磁控胶囊胃镜系统”产品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提起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并索赔天文数字5000万元。其实看时间对比,便知道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了。于是,安翰科技反过来指控重庆金山是恶意诉讼。于是,安翰科技和重庆金山便开始了相互撕逼。但最终安翰科技还是止步IPO了。做企业打算上市的人,不可不慎重考虑了。其实,即使你的公司上了市,仍然需要有大量的专利,来对抗可能随时袭来的专利风险。因为你是上市公司啊!市场规模大,利润也是相对透明的,那么赔偿额度也就比较明确的,而且是明确很大的哦。另外,你是上市公司啊,尤其是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如果自己有更多的专利,那么就可以给资本市场讲一个更大的故事吹高自己公司的市值……嗯……行,不说了,点到为止。(声明:你马叔绝不提倡上市公司用这种方式割股民的韭菜!)你马叔以前絮叨过,知识产权是无形资产。(链接:论公司的知识产权自我修养)因为是资产,所以延伸出了关于资产的N多用途,以及相关问题。当然,你马叔我从来不回避问题的,以上融资和投资或者其他的“敛财方式”、“打击方式”,最核心的步骤是专利的价值评估,也就是说,应该从哪些维度上去评估一个或者一些专利值多少钱或者有多大的用?这个不仅仅是专利从业者的工作,也要靠业务部门的协调,还需要靠非常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决策机构的合作。其中有一种评估方式,是从技术、市场和法律三个维度上评估,比如专利技术质量如何?是否为核心专利?该技术的市场吸引力如何?该技术的市场覆盖面多大?法律上诉讼得分如何有兴趣的,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据国知局的数据,2019年全年发明申请量140万,实用新型226.8万,外观设计71万。如何能充分发挥专利的价值,而不使它们仅仅成为躺在专利局服务器中的文件数据,必将是未来的一个重要话题。额”,而也是这两天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推出了《关于侵害知识产权及不正当竞争案件确定损害赔偿的指导意见及法定赔偿的裁判标准》其中规定了惩罚性赔偿计算标准的内容。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免不了烽烟四起,征戈遍地了准备好瓜,咱们一起吃哈! 综合以上的分析,其实你仔细想想,专利对于一个企业的价值有多大!而成本呢,就只有一些专利申请费用,最直接的技术人员就是专利申请或者奖金,以及专利人员的工资和绩效奖金。孰轻孰重,自己心理也该有杆秤了!专利的授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观和实用新型也要一年半载的,普通发明要至少两三年,等它们发挥作用,需更长的时日。真可谓一场长征!毛主席说过: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我想模仿一下,专利是技术宣言书,是商业宣传队,是金钱播种机

**********     **********

耐心听我啰里啰嗦、絮絮叨叨完的朋友,终于开口说找我的正事儿了:“马叔,向你借俩钱,行吗?”“哈哈,开玩笑,你看我天天融资啦、投资啦、IPO啦、证券化啦,开口闭口起步几百万,动辄几亿的,我是在乎钱的人吗?当年还是小马哥的时候,我就用钱点烟呢!” “现在呢,更不在乎钱,我对钱不感兴趣,我从来没有碰过钱。” “所以……我也没攒下钱啊!不好意思,真没钱!”他“哦……”了一声。唉,这塑料兄弟情啊!我还是继续搞专利吧……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点个“在看”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  |  创新魔法    

创新驱动发展,专利驱动创新


灵魂一问:专利到底有什么用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