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还披露了对2016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

当日晚间,上交所火速向广誉远下发问询函,要求公司详细说明差错产生原因及更正的准确性等除更正前期会计差错外,公司还于2023年底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变更及年审机构变更操作对此,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操作像是对其历史问题的出清,这些变更可能意味着公司正在进行战略调整或管理层调整,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发展的需要。

同时,这些变更也可能反映出山西国资委正在加强对广誉远的控制”不过,广誉远方面却予以否认,其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人事及会计机构变更,均属于公司经营过程中正常变更情形变更后,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公司经营策略和目标等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业绩扭亏据悉,广誉远为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中药企业,拥有近500年历史,其前身广盛号药店始创于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在清代曾与广州陈李济(1600年建立)、北京同仁堂(1669年建立)、杭州胡庆余堂(1874年建立)并称为“四大药店”,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认定为首批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22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177.68万元、-5666.18万元及-2.5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859.28万元、-3.47亿元及-2.5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广誉远当时的控股股东东盛集团将其质押给晋创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晋创投资”)的上市公司3150.9万股股份过户抵偿给晋创投资 ,同时公司控股股东也变为晋创投资,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山西省国资委。

国资入主三年后,广誉远终迎来业绩扭亏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2023年度实现净利润为1亿元至1.2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增加4.99亿元至5.19亿元,与上年同期(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数据)相比预计增加3.49亿元至3.6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公司预计202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0.9亿元至1.1亿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预计增加4.98亿元至5.18亿元,与上年同期(追溯调整后的财务数据)相比预计增加3.48亿元至3.68亿元。

对于本期业绩预盈的主要原因,广誉远在业绩预告中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坚决贯彻提质增效各项举措,强化营销管控和数智化管理,精准实施预算日常管控核心业务条线业绩普遍增长,综合毛利率提升,特别是精品中药销售占比持续增加,销售费用率同比降低,综合使得公司净利润增长,实现扭亏为盈。

更正前期多年会计差错有意思的是,发布业绩预告的同日,公司还披露了对2016年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广誉远表示,2023年12月28日,公司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

2023年12月上市公司公告称: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反法律法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股盾网正在办理该股票投资者索赔案,本次监管机构对公司立案调查的具体原因尚未公布,但是股盾网团队认为,依据新《证券法》及司法解释,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的责任由原来的“过错原则”改为“过错推定原则”,除非能够充分举证证明自身无过错,否则就要承担赔偿责任。这一条规定实际上是相当严厉的,显示惩戒机制更加严厉。

经公司自查,2016年至2022年度期间营业收入、销售费用存在跨期确认情形,导致2016年至2022年度存在会计差错具体2.39亿元、1.36亿元。

分别增加2.70亿元、1.55亿元。

2023年第三季度利润总额增加6983.61万元此次调整不会导致公司已披露的2016年至2022年度财务报表盈亏性质发生变化由于前任大股东东盛集团曾对公司2016年至2018年业绩进行过承诺,此次会计差错更正导致广誉远未能完成上述业绩承诺,东盛集团需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偿。

对此,广誉远表示,高度重视业绩承诺补偿的追讨工作,全力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并依据相关规则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当日晚间,上交所还向广誉远下发问询函上交所指出,公司2016年至2022年年度财务报告存在重大会计差错。

相关更正事项横跨多个会计年度,且金额重大,可能误导市场判断和投资者决策对此,上交所要求公司详细说明差错产生原因及更正的准确性、会计差错的性质及影响、业绩承诺实现情况及后续措施等方面问题进行人事变更及年审机构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一个月前公司被立案调查的具体情况,广誉远在前期会计更正公告中表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尚未收到中国证监会的结论性意见或决定“立案调查将会对公司产生影响在调查期间,公司可能需要配合监管部门提供相关资料,这可能会对公司的正常运营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次,一旦公司存在信披违规行为被证实,可能导致公司声誉受损,影响投资者信心;最后,若公司被处罚,可能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产生一定影响。

但具体影响还需根据调查结果和处罚决定来评估”人民网舆情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詹军豪对本报记者表示对于立案调查的具体原因,公告并未披露,但记者发现,应收账款规模较大是其一大顽疾财报显示,2018年—2021年,广誉远应收账款分别为13.88亿元、14.45亿元、15.60亿元、12.31亿元,占营收比例分别为107.26%、118.73%、140.59%、144.17%,赊销率远高于同行业水平。

而国资入主后,2022年广誉远围绕“百日清欠”目标开展工作,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降到了8.96亿元,应收账款下降32.33%但其占营收比例仍较高,为90.11%除此之外,记者梳理公司公告发现,公司于2023年底进行了一系列年审机构及人事变更操作。

2023年12月13日,公司披露将连续十年为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利安达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变更为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此,广誉远方面表示:“是根据《国有企业、上市公司选聘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变更的。

”据记者查询相关规定显示,“国有企业连续聘任同一会计师事务所原则上不超过8年,可适当延长聘用年限,但连续聘任期限不得超过10年”同时,公司在同年12月29日披露,前董事长杨波因工作调整原因,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职务,仍担任公司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董事。

公司选举李晓军接任董事长,杨波担任副董事长职务同日,广誉远宣布聘任两位副总裁,分别为王俊波及任岩2024年1月4日披露,公司变更法定代表人将李晓军对此,广誉远方面对本报记者表示:“均是正常的工作调整,变更后,作为一家中华老字号中医药企业,公司经营策略和目标等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

股盾网团队提示:受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误导,造成损失的,建议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挽回部分投资损失。法院审理中,因审判执法人员对法律问题存在不同理解,索赔结果以法院最终生效裁判为准。


国资入主3年后百年“老字号”广誉远终扭亏!年审机构、人事接连变更,公司回应“是正常调整”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