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球80%的白银流入明朝,崇祯却拿不出军费,钱都被谁弄走了?
这使得民间白银的使用大大超过以前任何朝代,可中国的政府却始终未能实现白银货币化,一直到袁世凯废两改元,这期间始终以称量来计算价值,也就是说没有汇率,中国政府始终未彻底掌握货币这一利器(铜钱自然是官府铸造,可民间却更认可白银,于是官方货币在一定程度被驱逐)。
这就太吓人了,白银大量充斥中国市场,造成国内物价不合理飞涨,经济可以说是被冲击得很厉害,政府的国库在一直贬值,这也间接造成明清时期限制对外贸易。美洲的白银有一半运往亚洲,因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都是热销产品,采购中国商品再转运回国利益更大,但等到了明末,欧洲各国开战,美洲白银更多得运回国作军费,而且日本的银矿枯竭,这些因素都造成明末贸易下滑,明朝的财政更加雪上加霜。
明朝不缺钱,万历年间当时全球80%以上的白银流入大明,到明亡不足50年时间这些白银却不知所踪,导致明末朝廷无饷可用。大多白银流入宗室和官商腰包,朝廷用税收养百万之众的宗室人口就已经不堪重负,又哪有钱整治边患呢。
海瑞的那句话:“皇室宗亲宫中宦官各级官吏所兼之田庄,占天下之半皆不纳赋,小民百姓能耕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
明朝的财政体制有问题,明太祖定的是收农业税为主。这一条导致后世君臣收商税名不正,言不顺。这些商人慢慢和藩王,官员勾结成利益团体。明中叶以后,财政矛盾更加严重,经济明明发达却收不了税。国家经济中最赚钱的是工业商业,收税却只搞农业税,不穷才怪!所以明中叶后有张居正改革,有万历收矿税,有魏忠贤强收南方商税。
明末是阶级矛盾尖锐,加上北方农业受天灾,并发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同期南方还是太平盛世。明末真正崩溃的,是财政。而且,从张居正改革中兴到明亡,只短短70年,可以说是闪崩。这主要是人祸,然后是天灾加成。明末财政崩溃,也不是没钱可收,而是税的收法有问题。
经济上明显南方已从农业经济转向商品经济,但税收突破不了祖制还以农业税为主,这能收上来才怪。张居正改革后,其实非常合理。但万历搞清算,直接否定。万历要花钱,所以用矿监代替张居正的方法,还收得上来。天启则是类似万历,用的是魏忠贤收商税。
到崇祯,则是搞笑了,把张居正,万历,天启的方法全不用,恢复成收农税,财政大崩溃。其它昏招迭出那就不说了,没钱了还维持大明那就是扯淡了。也就是说,即使明朝诞生了资本主义,但是明朝没有相应的经济学理论同步诞生,经济越发达,经济危机就会越猛烈,明帝国就会猝死得更彻底。
满清之所以没有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战争摧毁了旧的官僚权贵阶级,把权贵给奴才化了,自然就没有了初期争抢社会财富的对手,满清也可以苟延残喘到鸦片战争。
明亡于党争,张居正死后越来越剧烈的党争,宗亲和九边越来越大的开销。和军队素质关系不大,嘉靖后期朝野已经认识到屯军军户的无能,已经逐渐以募兵代替军户了,戚家军,俞家军,关宁铁骑,白杆军,孙传庭的秦军都不是弱旅。
但是积重难返,大面积的自然灾害给农民起义提供土壤,宗亲和九边又拖垮了大明的财政。南方还在搞划江而治,要放弃北方拖后腿。朝堂的党争和文人防备武人传统思想作祟,他们不停地在募兵里掺沙子。
导致战力严重下降的募兵,在一场场对建奴和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消耗殆尽。而九边又是什么人呢?那是一群七成大明收入养活的地方军阀,建奴扣关的时候越靠近他们老巢他们才会拼命作战。洪承畴要放弃宁锦线,死守山海关,还能给大明缓口气。
祖大寿为什么就不放弃锦州,因为锦州是他老巢。吴三桂为什么开关,因为他知道没有大明七成赋税,他只能凭借山海关他老巢人马自己抗,别人不会管他死活的,所以大明灭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