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网

近年来,多项政策纷纷鼓励险资发挥其长期资金优势,为构建充满活力与韧性的资本市场贡献力量。然而,尽管政策导向明确,但“长钱入市”的实际推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据2023年末险资投资业绩单发布的数据显示,在高达28万亿元的险资运用余额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的配置规模合计约3.5万亿元,占比仅为14%,与前几年持平。

险资,以及由保险资管机构管理的养老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等资金,均具备中长期属性,被誉为“长钱”或“耐心资本”。这类中长期资金对于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发挥其枢纽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何吸引“长钱入市”,使得长钱长投,是当前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话题。

政策明朗,险资入市获强力支撑

2023年8月末,中国证监会召开了一场座谈会,邀请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部分大型银行保险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共商大计。会议明确,证监会将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同,共同为养老金、险资等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持保障,促进资本市场与中长期资金的良性互动。

今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对A股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中,也强调了“要加大中长期资金入市力度,增强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重要性。这些政策的出台,不仅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也彰显了国家对于引导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促进市场稳定发展的决心。

从投资端来看,中长期资金作为资本市场稳定的资金来源,能够维持长期的预期回报,为市场注入稳定性;从融资端来看,其进入市场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动资本市场服务下沉,进而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此外,近年来,证监会持续优化资本市场的投资生态,积极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截至2023年末,各类专业机构投资者合计持有A股流通市值15.9万亿元,较2019年初增幅超1倍,持股占比从17%提升至23%,已成为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年底,在新华保险内部被称为“试点基金”、在中国人寿内部被称为“汇智项目”的鸿鹄基金亮相。作为首只由保险公司直接发起的私募证券基金,鸿鹄基金是保险机构试点股票市场长期投资的一个新尝试。业内人士认为,鸿鹄基金亮相有望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活水。

现实之困,长钱何以难长投?

尽管有政策支持,但长钱难长投的现象依然显著。业内人士介绍,站在保险公司角度,增加权益投资,通常会加剧利润表的波动,是制约其加大权益投资的重要考量因素。尤其是自2023年始,保险业的财报编制开始实施新的金融工具准则(IFRS9),让利润波动变得更加难以回避。在新准则下,被划分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较多,导致上市保险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方式核算的资产大幅增加,这些资产成为险企面临利润“波动之苦”的源头。

例如2023年,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这两家公司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两家公司2023年前三季度年化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81%和2.3%,为近年的低点。利润方面,中国人寿2023年第三季度净利润5300万元,同比下降99.1%;前三季度净利润162.09亿元,同比下降47.8%。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净利润为95.42亿元,同比减少15.5%。这些数据显示出保险公司在权益投资上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业务价值的长期投资收益率精算假设普遍为5%及以上,若投资收益率低于5%则会让业界倍感压力,意味着业务价值、内含价值的一个根基动摇。

长钱为何难以长投?从内部看,险资的配置是一项多目标管理活动,需要在偿付能力充足率、年度投资收益目标和资产负债匹配的财务目标三者之间寻求平衡。权益类投资风险因子较高,在内部各项指标体系中不占优势,由此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形成了重要制约。

从外部看,过去20年,股票市场为保险投资增厚了收益,也带来了扰动。险资收益率跟随当年股票市场波动的特征明显:股市好,上市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就高,形成戴维斯双击(即投资收益增加、估值上升);股市差,保险公司股价受投资收益拖累,形成戴维斯双杀。

业内人士指出,险企看重其分红稳定、流动性强的公司。然而,一方面A股市场整体分红水平有待提升,险资选择范围有限;另一方面,险资的股息投资策略行之有效,仍要以市场稳定为前提条件,如果市场全面下跌,对股票资产的减值计提也会顷刻吞噬掉股息收益,进而带来减仓的压力。

险资图谱发生变化,跑步入场A50ETF

随着A股市场近期调整,险资图谱正悄然发生深刻变化。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已攀升至约28.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其中,债券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占比高达43.6%,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占比创下年度新高。然而,相对之下,险资在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上的投资占比仅为14%,仍旧在低位徘徊。

回顾近十年,险资配置债券的情绪出现了显著的波动。2013年,债券投资在险资中的占比约为43.42%,但随后随着险资投资渠道的逐步放开,这一比例开始逐年下滑。至2015年末,债券投资占比降至32.15%的低点。然而,自2021年起,受市场环境变化及利率下行影响,险资再度青睐债券投资,至2022年末,其占比已回升至40.93%,并在2023年继续攀升。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险资对稳定收益的追求,也凸显了资产负债匹配压力的增加。

事实上,随着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的深化,险资正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机会。3月初,首批中证A50ETF的成立,成为险资入市的新亮点。这10只产品募集资金超过百亿,其中平安基金、摩根基金等四只基金旗下产品定额募资规模更是超过20亿元,迅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以摩根中证A50ETF为例,该基金在成立后迅速建仓,其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在短时间内便达到90.94%。同样,平安中证A50ETF也在成立后迅速行动,其股票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在次日便达到96.05%。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两只基金的投资者中,险资占据了重要位置。平安中证A50ETF的前十大基金份额持有人中,“平安系”占据绝对主力,其中“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自选基金”更是持有超过4.18亿份额,成为该基金的最大持有人。而摩根中证A50ETF的险资来源则更为广泛,包括多家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

业内人士表示,险资跑步入场A50ETF,不仅反映了其对于A股市场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也体现了其对于优化投资组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追求。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险资投资需求的日益多元化,未来险资在A股市场的投资图谱还将继续发生变化,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和机遇。


险资作为长钱入市,难在哪里?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