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经常会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分析报告中看到商誉一词,那么到底什么是商誉呢?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解释明确说明,商誉是企业合并成本大于合并取得被购买方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分离,不具有可辨认性,不属于无形资产。

用大白话讲,商誉就是多付出的钱!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商誉由于不可辨认,不能单独核算,因此不属于无形资产,企业持有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由于可以辨认则属于无形资产。

商誉账务处理主要发生在企业合并背景下,特别是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当购买方支付的合并对价超过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时,超出部分即确认为商誉。

举个例子甲公司于2023年4月30日以现金15,000万元收购了乙公司100%股权。收购当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2,000万元。

甲公司认为乙公司具有显著的市场地位、客户关系、技术优势等不可单独计量但能够带来超额收益的无形资源,因此愿意支付高于其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对价。

甲公司在进行企业合并时,计算出商誉金额如下:

商誉 = 支付的合并对价 –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 15,000万元 – 12,000万元

= 3,000万元

因此,商誉只有在合并报表中出现,个体报表不体现。

每年末,甲公司应当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判断其是否发生减值。

例如,假设在2023年底,经减值测试确定商誉的可收回金额为2000万元,低于其账面价值3,000万元,则需计提减值:

借:资产减值损失 1000万

贷:商誉减值准备——乙公司 1000万

一旦确认商誉减值,不得转回。商誉将在后续期间按照初始确认金额减去已计提减值准备后的净额进行后续计量。每年不再对商誉进行摊销,而是持续进行减值测试。

但由于商誉减值测试难度大,一方面是因为商誉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另一方面,商誉减值测试的方法和技术也相当复杂,需要测试者综合运用各种财务和会计手段,如现金流量预测、风险评估、市场比较等,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然而,正因为商誉减值测试难度大,它也成为了企业调节利润的一种手段。一些企业可能会利用商誉减值测试的灵活性,通过调整减值金额和时间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

例如,当企业面临利润下滑的压力时,它们可能会选择推迟或减少商誉减值,从而提升当期利润;而当企业利润过高时,它们可能会选择增加商誉减值,以降低当期利润。这种利用商誉减值测试进行利润调节的行为。

当一家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商誉的占比过大时,这无疑是一个风险。首先,商誉的过高占比可能意味着企业在过去的收购或合并中支付了过高的溢价。这可能是因为企业过于乐观地估计了目标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

还有一种是经济商誉,经济商誉是指企业因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品牌影响力、客户忠诚度、专有技术、优秀的管理团队等因素所形成的、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它是企业在市场中获得的一种无形的、经济上的竞争优势,体现了企业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持久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

正如巴菲特在3年致股东信中说:

“喜诗糖果给我们上了重要的一课:从逻辑上讲,只要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大大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企业的价值就应该远超其有形资产净值。帮助企业带来超额回报的东西就是经济商誉。……我们只相信有形之物’的看法,符合传统但缺了点智慧,真实世界不是这样运转的。”

因此,对企业有利的是经济商誉,而报表上商誉应该是越小甚至没有更好。


浅谈企业商誉与商誉减值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