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分析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时,会把“净利润”直接当作是归属股东的利润,这样理解是大错特错。今天就来剖析一下“利润”这个话题,文章不长,但干货不少。
老规矩,我们还是以“洋河股份”2021年的年报为例,打开年报,翻到第85-88页,找到“合并利润表”这张表格,其反映了洋河当年整体利润情况。
在表格中段,可以找到三个跟利润相关的指标: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三个指标的名称中都有“利润”二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日常经营项目产生的利润,用公式表达:
营业利润=营业总收入-营业总成本。
以洋河为例,其“营业总收入”很简单,只有“营业收入”一个项目——253.5亿。
“营业总成本”则包含了12个项目: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其他收益、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信用减值损失、资产减值损失和资产处置收益,合计.37亿。
用“营业总收入”减去“营业总成本”,就可以得到“营业利润”,253.5-.37=99.88亿。
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是在营业利润基础上,加上“营业外收入”并减去“营业外支出”。用公式表达: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日常经营之外,企业会有一些偶发性的收入和支出。比如政府补助、缴纳罚款或者对外捐赠等。这些收入和支出,属于偶发性事件且不可持续,不能归在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中,只能单列为营业外收入和支出。
洋河当年的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分别是:2071万和6322万。
详细内容在年报166-167页中可以找到。营业外收入包括违约金收入、赔偿款和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等4项内容。营业外支出的大头是对外捐赠,这一项就有4200多万。
“营业利润”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就得到“利润总额”。99.88+0.2071-0.6322=99.46亿。
净利润
在利润总额基础上,扣掉企业所得税后,余下的就是利润,即税后净利润。用公式表达:
净利润=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
洋河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总额为24.33亿元。99.46-24.33=75.12亿。
75.12亿就是洋河全年的税后净利润,但是,这并不全部归上市公司的股东所有。这是为什么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还需要了解另外一个概念——归母净利润。
归母净利润
净利润下方有一个指标“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这个才是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利润。简称“归母净利润”。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合并利润表”中的净利润数据并不仅仅是洋河股份自身的利润,还包括下属子公司的利润。洋河共有64家子公司(详见年报174-178页),部分子公司并非洋河100%持股,还有其他股东。比如有13家物流公司,洋河股权占比均为51%。
既然存在其他股东,这些子公司赚取的利润就不能全部归上市公司,而是要按股权比例或约定分给其他股东。分给其他股东的利润就是“少数股东损益”,当年的金额为513万元。
从净利润中扣掉“少数股东损益”,剩下的才是“归母净利润”,是归属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75.12-0.0513=75.07亿。
为什么叫“归母净利润”呢?因为相对于下属的子公司,洋河股份就是“母”公司
以上就是对“利润”相关概念的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这是“财报知识解读”系列的第三篇,后续继续分享财报的相关知识,欢迎关注!
码文不易,麻烦您点赞、收藏与转发,谢谢!
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