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研究——以康得新为例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内很多上市公司违规现象逐渐增多,很多违规行为层出不穷,且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大多与财务造假相关,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当前备受会计业界的关注,逐渐升级成为一种社会性问题。康得新公司自身的财务问题曝光后,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很大负面影响,康得新公司的投资者对于其投资的主要决定来源于康得新内部的财务报表及相关数据分析,由于康得新公司的财务造假问题,致使投资者产生错误的投资决策,这对投资者的利益产生很大不利影响,虚假财务信息对市场存在误导作用。文章将康得新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案例,借助案例分析对其财务造假的方式手段进行了解,并对其造假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防范对策。

关键词:财务造假;上市公司;防范对策

前言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内外有很多企业不满足于现在所拥有的利益,从而选择上市,以取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和行业竞争力。虽然上市公司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金,但也有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利益以及遵守资本市场的制定的标准,滋生了很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财务造假便是其中之一。我国证券市场相对于西方发达的证券市场还是比较年轻的,一些法律法规也未能完善,使得我国财务造假事件愈演愈烈,财务造假的手段也在不断的增加,即使是一些具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创造了较大价值的企业也难逃其中。这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如不对这些财务造假事件进行规范,将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有序运行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不仅要对其进行规范,还要从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针对此类事件研究出有效可行的监测手段,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国外起步比较晚,所以相关的制度建设和上市公司管理水平没有跟上资本发展的步伐,上市公司、第三方审计机构机制以及相关法规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就国内外财务造假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探究其中的动因和造假手段,并结合康得新造假事件,提出一些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对策和建议。有利于人们完整认识到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以及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为以后此种类似案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丰富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相关研究。

本论文通过对康得新造假事件的梳理,识别研究其中的造假手段,直接客观的对其造假的动因和手段进行剖析,提出相关的防范措施和建议。帮助投资者识别造假,有助于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和执法力量,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保证外部审计监督切实发挥作用,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文献综述

(1)有关财务造假的动因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首先由美国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舞弊的产生必须有三个条件:异常需要,机会和合乎情理。后来,美国现任会计学会会长史蒂文.阿伯雷齐特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舞弊的产生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Bologua在1993年提出的GONE理论,该理论又被称为四因素理论,由G(Greed贪婪)、O(Opportunity机会)、N(Need需要)、E(Exposure暴露)四因子组成。贪婪是内因,机会是前提,需要是客观情况,暴露风险是行为后果,它们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共同造成了财务造假的发生。

Willingham和Loebbecke提出财务造假的驱动因素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公司内部出现了漏洞,导致存在着财务造假的条件;公司有关管理层具有造假的动机;进行财务造假的人员对自己的行为的后果有明确的判断并且自信的承担责任。

胡华夏,洪荭在2019年时研究了国内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他们认为需求,机会,文化共同影响了财务造假的发生,需求的第一大因素,机会为财务造假提供了实质性的便利,文化也是决定最终是否实施造假不可忽视的因素。

崔维康,王慧莹认为财务造假屡禁不止的原因有内部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失效和公司自身的压力,外部监管处罚不到位等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会计工作者以及相关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低下。

(2)有关财务造假的手段理论

沃西对财务造假手段进行了研究,他把财务造假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种,调节成本,改变会计确认方法以及将应在当期确认的收入和费用在不同期间进行转移。

百塞利等人认为虚增收入,高估资产是典型的财务造假手段。10%以上的财务造假是通过提前确认或者虚假确认收入,本次论文的康得新造假事件中就运用了虚增收入这一手段。

陈仕清在2018年对财务造假公司研究之后发现,通过关联方交易来实现财务造假的方法有:关联方的资金往来,资金拆借行为,通过和关联方的虚假交易事实来实现虚增收入,操纵公司的成本费用等。

钱玉、徐立文通过对比分析七年间财务造假的12家公司,发现这些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且都很相似。包括提前确认收入,虚增营业收入,不计或者少计成本费用等。

(3)有关财务造假的防范措施理论

Treadway Committee创造性的提出四部激励法即高层的管理理念,业务经营过程的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外部独立审计,从制度上引导大家的行为,提高防范财务造假的意识。

H.David Sherman、S.David Young和HarrisCollingwood 则把财务造假这一问题与教育联系起来,都认为应将监管体制与诚信教育相结合,我们应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和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教育,形成一个健全完整的诚信体系,再与严谨的内外部监管体制结合。

黄世忠分析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八因八策中,从八个方面探讨财务造假的原因,包括审计范畴受限,治理机制失效,成本收益失衡,规模扩张激进,准则导向偏差,经济周期下行,委托制度单一,查弊防弊太弱,并提出相应的八个对策,包括改善公司治理,均衡准则导向,加强造假识别,淡化规模标准,强化审计权限,改革委托制度,加重经济处罚,修改量刑。

周萍,项军提出上市公司造假手段越来越老练,对审计人员也提出了相应更高的要求,必须加强审计人员自身的技能和素养,制定实施有效的审计程序,及时准确的发现财务造假的蛛丝马迹,提高审计质量。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学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期刊书籍等大量文献,了解财务造假的最新现状以及相关的国内外政策 。仔细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对该论文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参考已有的研究文献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2)案例分析法。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以康得新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和整理出来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从探讨其财务造假事件始末,驱动因素,手段,对此次财务造假事件进行全方位分析,到最后提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防范对策。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界定和相关理论

(一)财务造假定义概述

财务造假简单来说就是借助对财务数据的伪造或者是虚造来隐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盈利情况,由此来对投资者及相关利益者对企业的理性判断,这种造假行为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二)舞弊三角理论

舞弊三角理论主要是指企业借助压力因素和机会因素和借口因素实现财务造假,三者之间是相互关系,压力可以将其理解为企业进项财务造假动机,可以将机会理解为企业实施财务造假的条件,借口是自我合理化的借口,其本质都是缺失忠诚度,为自身造假行为寻找更为合理的解释。

关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迫于压力,企业无法长期维持盈利,财务造假的念头便由此产生,此时造假主体为说服自己为自身编造接口,认为自身的财务造假行为是正确的,最后造假主体如果发现有造假机会,那么其造假行为便会出现,由此来看这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GONE理论

GONE理论是由美国教授Bologna提出的,这也是当前企业会计舞弊和范会计舞弊最著名的理论之一。GONE理论认为企业会计舞弊包含了GONE四个因素,每个因素代表不同的含义,四个因素之间起到相互作用,其共同决定企业舞弊风险的程度。

G代表贪婪,O代表机会,N代表需要,E代表暴露。具体而言是从四个不同的维度来对财务造假的动因进行分析,贪婪的本质就是欲望,造假主体是机借助财务造假由此获取更多的私利,由此展现出这些人的不诚信和道德低下。从风险收益比来对判断造假行为,如果造假主体认为造假所产生的经济收益能够超出其所要承担的风险,那么便有很大可能实施财务造假。机会则主要是指在财务造假行为中实施手段和制度的漏洞。如果企业的股权结构不合理,企业自身内部治理存在问题,那么对于财务造假行为而言便会存在一种机会。需要则属于动机,企业造假就是存在不正当的需要,比如通过财务造假行为能够粉饰财务报表。暴露则代表企业财务造假被发现后所需要承担的惩罚。

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实状况

(二)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驱动因素

首先是利益驱动,其主要是指财务造假产生的本质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益,尽管当前国内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逐渐完善健全,但财务报告造假问题却并没有得到本质改变。其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受到利益驱动借助系列会计手段来对财务报告数据进行虚构,借助关联方交易和虚构收入等手段来对财务会计数据进行粉饰。

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较差,这就为财务造假性行为提供便利之处。在会计市场中由于发起人或者是控股股东的经营者将公司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集一身,促使其成为审计委托人,由此决定审计人员的的聘用,成为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经济来源,由此在会计市场上出现了委托人出钱委托中介结构审计自身财务报告的现象,其所产生的审计结果那么也必将是委托人意志的展现,存在财务虚假行为也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而言产生很大的威胁,导致会计师无法独立且客观的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和披露。

最后是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为财务造假行为提供可乘之机,由于当前对财务造假行为的相关处罚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会计信息等相关财务信息质量的审查产生较大影响,导致财务会计的不透明度相对较高,而根据经济法的规定关于财务造假处罚的最大处罚金额为60万元,这些处罚金额对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产生的经济利益而言微不足道,由此很多上市公司会选择铤而走险。

(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

关联方交易主要是指关联方相互之间转移资源或者是义务的事项,借助关联方交易虚增收入时,甚至并没有真正的交易出现,就实际而言等于将公司自己的钱来回转换。例如在新大地成功上市之后,借助银行的借款和股权转让所得以及政府补贴资金虚构原材料采购将自有资金转移到关联方受众,借助虚构交易促使资金回流,从而促使其将股权转让所得和政府补贴所得等非经常项目转变为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由此达到账面上看公司主营业务运营良好的目的。

虚构业务也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主要是指企业借助虚拟销售对象或者是虚拟交易对不存在的业务,根据正常的业务程序来进行运转。比如中国证券民事赔偿第一案银广夏案借助徐家购入萃取产品原材料,伪造出口报价单和销售发票等票据,达到虚增收入和获取利润的目的。

转移费用和多提、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实现利润调控,这都是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主要手段,部分企业借助计提折旧或者是存货计价以及待处理挂账等跨期摊销项目来对利润进行调节。少提或者是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列入到递延资产或者是待摊费用中。当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上市公司经营不当时,或想调低上市公司应缴纳费用标准时,或者是需要承担上市公司所需要的相应费用时,达到转移费用和增加自身经济利润的目的。

多提、少提资产减值准备实现利润调控,主要是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的复杂性,由此来决定一项资产拥有不确定性的价值,由此资产减值实际就是掺杂企业管理当局预估的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为企业管理当局利润操纵提供极大空间。

四、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康得新案例简介

1. 康得新公司背景概况

康得新全名是康德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为002450,康得新在2001年8月份于深圳成立,是深圳市中小板上市公司,由康得投资公司持股53.16%的股份,康得新主营业务包含预涂材料、光电材料为核心的新材料,以SR和3D以及大屏触控作为核心的智能显示、碳纤维业务。

中创下历史新高,被称之为中国的3M和千亿白马股。

2019年1月15日,康得新利润丰厚但其自身无力偿还10亿元的短期融资券本息,此后康得新股票由于银行账号被冻结触发深交所规定的其他风险警示情形,被纳入到退市风险警示股票名单当中,直到中国证监会向康得新下发相应的告知书后,康得新精心策划的百亿元财务造假大案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 康得新财务造假案件过程回顾

2018年,康得新披露的存款余额为144.68亿元,其中包括康得新及其子公司在北京银行(4.570, -0.03, -0.65%)西单支行银行账户余额122.09亿元。   同时,2015年和2016年,康得新以非公开发行方式分别募集资金净额29.82亿元、47.84万元,用于向康得新光电增资,建设年产1.02亿平方米先进高分子膜材料项目、年产1亿片裸眼3D模组产品项目及归还银行贷款。2018年7月至12月期间,康得新利用与中国化学(10.810, 0.04, 0.37%)赛鼎宁波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化学赛鼎)、沈阳宇龙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宇龙汽车)签订《采购委托协议》,将募集资金从专户转出,以支付设备采购款的名义分别向化学赛鼎、宇龙汽车支付21.74亿元、2.79亿元;化学赛鼎和宇龙汽车按照康得新要求将收到的资金转付给指定供应商,转出的募集资金经过多道流转后,主要资金最终回流至康得新,用于归还银行贷款、配合虛增利润等方面。

康得新在2018年年度报告中披露,报告期内已使用募集资金总额36.88亿元,全部用于建设年产1.02亿平方米先进高分子膜材料项目和年产1亿片裸眼3D膜组产品项目,报告期不存在募集资金变更用途情况。康得新未如实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导致2018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

(二)基于舞弊三角理论对康得新财务造假动因剖析

五、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防范策略

结束语

上市公司造假行为大多是为缓解自身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压力,此外由于企业内部的治理体制失效、审计委托机制的僵化和审计范围的受限,为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提供机会,大股东的私有化思想为财务造假提供借口。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行为会对社会正常经济秩序产生恶劣影响,这对于股民的打击也是很大的。文章将康得新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案例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康得新上司公司的财务造假手段并对其财务造假的动因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

通过文章内容分析,我们发现财务造假的手段及其方式更迭速度快,为有效杜绝企业财务造假行为,促使市场资源得以合理配置,要对财务造假行为进行有效预防,借助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财务造假的成本,加大对财务造假行为的经济处罚力度等诸多方式来有效预防财务造假行为。

参考文献

[1]路露.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动因及防范对策研究——以康美药业为例[D]. 云南:云南财经大学,2021.

[2]周萍,项军.上市公司审计失败现状、成因及规避措施——基于2008—2

[3]胡华夏,洪荭,杨雪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诱导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分析——基于中国情境的多案例扎根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2(03)

[4]黄世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八因八策[J].财务与会计,2019(16)

[5]崔维康,王慧莹,金美宁,朱悦萌,张雅宁,王瑞.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因及其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9(34)

[6]陈仕清.IPO财务舞弊常见手段及典型案例剖析[J].财会通讯,2018(16)

[7]李文君. 基于GONE理论的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剖析及防范措施研究——以H公司为例[D]. 山西财经大学,2018.

[8]钱玉,徐立文.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手段及后果研究——基于新准则的实施[J].商场现代化,2014(26)

[9]杨智博. 舞弊三角理论视角下财务舞弊识别与检验[D].内蒙古大学,2014.

[10]朱登盈.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2022年最新论文!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手段及其防范措施研究——以康得新为例

股盾网提醒您: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