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股市很难,上市公司都不好过,有几家上市公司因为付不出审计的费用都已经自动退市了,临近年底,很多公司都在着急,尽一切可能,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开源节流提升业绩,有的公司甚至是卖两套房子来把业绩做成盈利。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投机取巧,通过伪造合同、伪造发货记录、伪造验收报告、等各种办法来提振业绩,但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会计学恒等式在那放着,想把造假的业绩抹平也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毕竟最后审计的时候都会因为露出马脚而暴露。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作假不外乎六个大类。
1.关联交易
利用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提高经营业绩,用以粉饰财务报告,简单来说,就是左手倒右手,通过大集团内部的关联企业相互之间输送利益,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移价格、转让其他资产、提供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转移项目、签署各种协议、合约等五花八门的方式,以调节收入、利润数字为目标,寻找各种合乎逻辑的借口,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粉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谎言。
2.泡沫重组
每到年底,各家“T”类或准“T”类公司为避免停市摘牌的厄运,挖空心思利用各种形式的重组和资产转让、股权转让等“一锤子买卖”方式调节报表,扭亏为盈,涉险过关。事实上,这种通过债务重组和转让资产等方式所获得的非经常性收益并不是总能得手,由于主营业务没有实际成长,这些企业在业绩大幅提升一两年后,往往又出现业绩大幅缩水的情况,投资者如果只是看重企业表面收益的增长,很容易投资失败。
3.虚拟资产渗透
在资产负债表中,列入上市公司资产类项目的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较直观的虚资产部分在许多公司中占有较大的数额,有的公司高达千万余元,在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以往年度不稳健的会计政策造成的后果,同时也是未来必须用盈利来消化的包袱。这还不算,另外还有一部分只有上市公司本身清楚的东西,即应收账项中有多少收不回的坏账?存货中有多少滞销、贬值、甚至报废的部分?固定资产中到底有多少与现实公允价值背离较远的部分,有多少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可预见的经济效益但仍反映在账表上的固定资产,还有无形资产部分等等,实际上往往只有在企业最终清算时虚实差别才充分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一遇到清算清盘时、重组时、改制时就会出现“大窟窿”的原因。
4.股东违规占用配股资金
由于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加之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控股股东一股独大,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的提款机就不足为怪了。实际上,大股东挤占挪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金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层面,只不过是占用的程度和多寡不同罢了。在二级市场的收购战和上市公司法人股的转让及各种重组中,本身就不排除有专冲着想通过控股上市公司,旨在利用二级市场的便利筹资条件进行“圈钱”的图谋行为。在挤占挪用的形式上,有直接的形式如通过内部融资、借贷,也有隐形的方式如通过内部银行结算占用等等形式,上市公司在披露时往往是回避或含糊其辞。实际上,控股股东挤占挪用的资金往往因为投资失策或变成其他非货币性资产而不能按期归还或归还时大打折扣,可谓“借钱容易还钱难”,往往形成上市公司的一笔长期应收账项,时间一长,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5.人为编造原始凭证
上市公司公然造假的事在中国证券市场时有发生,从较早的“琼民源”事件到后来的“银广夏”事件,使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产生怀疑,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危机”。一般情况下,纯粹弄虚作假、故意编造原始凭证和虚假商业合同等的情况在上市公司中占极少数,这是会计信息造假比较恶劣的一种,因为它不同于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会计规则的伸缩性在有限的范围内调节财务数据。譬如少提各项减值准备以求虚增利润等的公然造假完全就是一种欺诈行为。他们通过编造不实的购销、代理等各种合同或协议,以及相配套的可以反映增加收入和利润的原始交割单证,按照其设定的收入和利润数字,从主观意志出发,在具体构成经济事项的表象上蒙骗执业不够严谨的中介审计机构和投资者,采取此种造假行为的上市公司在其幕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如与二级市场黑庄勾结操纵股价、恶意圈钱、免于摘牌而孤注一掷等等。
6.预计负债方面揭示不明确或回避揭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的经济现象已越来越多地存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一般常见的或有事项有: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未决仲裁或诉讼、债务担保、产品质量担保等等。可以说目前从普遍意义上讲,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在或有事项上的相关信息披露上是不明确、不完整甚至有些采取回避的态度,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或有事项这一特定经济现象认识不深,事前估计不足,认为在或有事项可能发生但没有实际发生前没有必要加以确认记录;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如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具体会计信息披露人员对本可以反映的或有事项无法确认和记录,如公司出现担保业务后不反映也不主动向中介机构提示,外界考证起来比较困难,甚至还有个别少数领导签字盖章担保后,企业本身的财务人员都不知情,更谈不上披露。但一旦或有事项实际发生,公司面临承担责任时,一般数额往往较大,致使广大投资者有一种被愚弄欺骗的感觉。
最近有一家上市公司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虽然也是造假,但是这家公司把造假做出了新的高度,可以说是毫无底线。
不论咱们刚才提到的六类造价方式的哪一种,都还有一怕,那就是怕最后的审计过不去,那怎么办呢,中讯邮电(836710)这家新三板上市公司想到了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审计报告造假,自己动手,写审计报告。
大家先一起欣赏一下这份中讯邮电公司自己开的审计报告:
这真的是脑洞大开,刷新了认知,中讯邮电也算是开了先河了,之前大家再怎么造假,也还是有点顾忌的,毕竟还得在这块混呢,得要脸不是,结果中讯邮电倒好,自己出审计报告,连上百万的审计费用都省了,全世界首创,堪称是上市公司中的翘楚!
有读者肯定要问了,他们这么公然造假,证监会难道不会发现吗?
你还别说,他还真过了!
曾经有董秘自豪地表示他们能搞定证监会,就算是审计造假也能过,我当时听了都觉得可笑,这审计又不是别的,这玩意造假也能过?开玩笑!现实一遍遍刷新我的三观,你还别说,中讯邮电自己写的审计还就真过了,2017年对2016年度的审计报告在他们提交后真的就过了证监会的审核了。
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自上次审计过关后,一年多过去了,不知是什么原因,是中讯邮电突然搞不定证监会了还是证监会在回头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事就曝光了。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江苏监管局(以下简称“江苏证监局”)于 2018 年12 月 12 日出具《关于对张家港中讯邮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2018]78 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根据江苏证监局行政管措施决定书,中讯邮电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一)虚假披露 2016 年审计意见。
2017年 6 月 30 日,公司披露 2016 年年报中称“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对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报告”。经查,北京永拓会计师事务所未承接公司的年报审计业务,未曾出具公司提供的北京永拓审会字[2017]第 305196 号审计报告,公司披露的上述 2016 年审计意见虚假。
(二)股权冻结未及时披露。
2017年11月9日,陆正明持有公司股份 1780万股被司法冻结,占公司总股本 89%;2018 年 2 月 1 日,陆正明持有公司股份1680 万股被司法冻结,占公司总股本 84%。上述司法冻结情况公司均未及时公告。
江苏证监局认定公司上述行为违反了《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对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计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并对公司提出以下整改要求:
一是应严格遵守《证券法》、《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信息披露管理,严格按规定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是公司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相关证券法律法规的学习,确保公司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公平、及时。
江苏证监局要求公司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主办券商已督促中讯邮电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并及时按照江苏证监局牌及相关风险事项的风险提示性公告》等相关主办券商风险提示公告。主办券商将持续关注相关事项的进展,及时披露相关信息,敬请投资者关注并注意投资风险。
特此公告。
万联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2018 年 12 月19 日
真的是感谢证监会的疏而不漏,即使有疏,但是终归是没漏。
前几天有一段向证监会的投诉录音,控诉上证报瞎胡搞,总是马后炮的放一些公司的材料,在这些公司暴力拉升的时候不放,等庄家出清了,韭菜高位接盘的时候,上证报开始放炮,股价应声而跌,坑杀无数韭菜。
如果证券业从上市公司到证监会都是这么搞,韭菜就算是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翻出这五指山啊!
对这些造假的公司,绝不能姑息,就要一查到底,罚到他们倾家荡产,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个诚信而有盼头的股市环境。
要不,这种环境下,股民如何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