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巨大转变。美国管理权威德鲁克说:“在现代经济中,知识经济已成为真正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而知识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的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在企业中,凝聚着知识和智慧的专利权、商标权、人力资源、商誉等无形资产与日俱增,在企的总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重逐步超过有形资产。在发达国家的一些高科技企业中,企业的无形资产已占到产总额50%-70%,有的基至达到有形资产的4-5倍。在无形资产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商誉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什么是商誉?
商誉是指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
商誉的由来及演变
“商誉”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后期,最先是作为商业上的词汇出现的,“商誉是企业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但早期的商誉并未引起会计界的重视。19世纪末,商誉问题引起学术界尤其是会计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和广泛讨论,这时商誉概念演变为“商誉是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的形式日益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的优势已不仅仅取决于业主与顾客之间的友好关系,而要从内部管理、生产组织、销售环节等各方面努力,以取得在这些方面的优势,从而能获得超额利润。此时“商誉是导致超额盈利的一切因素”,进而形成了超额利润观。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企业利润分为正常利润和超额利润两部分,正常利润是由经营有形资产带来的,超额利润是由无形资源尤其是商誉带来的。
20世纪40年代以来,会计界对商誉的定义还有另外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即剩余价值观和无形资源观。持剩余价值观观点的人认为商誉的确认应先确认单项有形资产和可辨认无形资产的未来现金净流量的贴现值,再计算企业总体价值与这一价值的差额,该差额即确认为商誉。持无形资源观观点的人认为,商誉是由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企业声誉、广泛的社会关系、卓越的管理团队和优秀的员工等构成,而这些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且又无法入账记录其金额的,故商誉实际上是指企业上述各种未入账的无形资源。
超额利润观点使人们对商誉的特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但这种观点只是提供了计量商誉价值的方法,而没有说明商誉的本质;剩余价值观虽然说明了商誉的计量方法,但还是没有定义商誉,而且对企业总体价值的估计误差,单项资产的低估或高估都会影响商誉价值的准确性;无形资产观从资产的角度定义商誉,抓住了商誉最本质的特性,即商誉是一种企业资源,但是,该种观点认为商誉是一种未入账的的无形资源是不妥当的,因为商誉是一种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且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衡量其价值的资产。因此,上述对商誉的种种定义都存在缺陷。
2006年2月15日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我国结合我国国情,对商誉会计有了一些新的规定:将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购买方在购买日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定义为商誉。该定义抓住了以下要点:商誉是在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产生的。其确认时间是合并日。商誉的值是购买日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
商誉形成原因
1、短期现金流量的增加,包括生产的经济性,能筹集更多的资金,有现金储备较低的筹资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的减少,避免交易成本,税务优惠。
2、稳定性,包括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无重大的经营波动,与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
3、人力因素,包括管理才能,良好的劳资关系,精细的培训计划,组织结构,良好的外部公共关系。
4、排它性,包括技术的独占权和品牌。
商誉的特点
商誉是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其特点是:
1、没有实物形态。
2、商誉融入企业整体,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其他各种可辨认资产分开来单独出售。
3、有助于形成商誉的个别因素,难以用一定的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的计价。商誉的价值,只有在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4、在企业合并时,可确认商誉的实际价值,但它与建立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商誉的存在,未必一定有为建立它而发生的各种成本。
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才能确认入账,即在企业合并时才可能予以入账。自创商誉不能入账,即使有费用的发生与商誉的形成有某种关系,但也应确认为费用,其理由在于,无法确定哪笔支出是专为创立商誉而支出,无法确定发生的出生地同多少商誉以及发生支出的受益期有多长,根据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将这些支出均作 为费用处理。
温馨提示:图文综合整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